[发明专利]一种载药聚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78926.8 | 申请日: | 202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0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汤亚东;刘育荣;蓝兴梓;王雅琦;田枫;赖相捷;段宇洁;罗玉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H1/728 | 分类号: | D04H1/728;D04H1/435;D01F6/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9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药聚 多巴胺 纳米 纤维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伤口敷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药聚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敷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伤口敷料以聚己内酯纳米纤维为基础材料,首先进行了聚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的合成,然后通过ε‑聚赖氨酸的负载,制备了一种同时具有抑菌效果、光热效应以及抗氧化特性的纳米纤维膜。该伤口敷料制备过程简单,无毒。实验证明载药聚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敷料成功制备以及具备高抗氧化效果。抑菌实验证明纳米纤维敷料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细胞实验证明该纳米纤维敷料无毒。该载药聚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敷料制备简单,在伤口敷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伤口敷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化学改性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敷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人体组织受到创伤后,细菌感染是导致伤口不能及时愈合的主要因素。因此,使用抗菌型敷料来预防和治疗伤口成为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抗菌敷料主要以高毒性的银离子作为抗菌成分,容易引起银中毒、过敏以及肝损伤等不良反应。所以具有抑菌生物活性的敷料对于临床的创伤愈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也开发出如水凝胶、薄膜、纳米纤维膜等一些创伤敷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来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膜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特性,以及还具有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这对细胞粘附和增殖至关重要。
ε-聚赖氨酸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特性的阳离子多肽。它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对细胞毒性小,因此在食品和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ε-聚赖氨酸的抗菌活性可能是由于其在静电力作用下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细胞结合,破坏细胞膜,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死亡。
传统的抗菌纳米纤维膜会将抗菌药物混在纺丝溶液里一起纺丝。这种方式可能存在纺丝困难以及由于高压的作用下导致抗菌药物的活性下降。并且将药物负载在纳米纤维内部后,抗菌药物不能直接与伤口细菌作用,而通过表面化学改性技术可以将药物负载在纤维膜表面,使伤口组织处的抑菌效果更好。聚多巴胺是在碱性环境下,多巴胺发生自聚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粘接性能强、易于功能化等特点的物质。在聚多巴胺功能化材料的表面后,可以与含有氨基基团或者硫醇基团的药物发生共价结合,使得药物固定在材料表面。此外,聚多巴胺还具有抗氧化和光热特性。聚多巴胺作为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伤口处过量的活性氧,从而加快伤口愈合。并且聚多巴胺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产生热,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杀死细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表面化学改性技术制备纳米纤
维敷料的方法。该纳米纤维膜具有高抑菌活性以及抗氧化活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药聚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敷料,由聚己内酯经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膜基体材料,再通过聚多巴胺的功能化将ε-聚赖氨酸固定在纤维膜表面。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S1)将聚己内酯、三氯甲烷和甲醇混合溶解,得到聚己内酯溶液。将所述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基底材料;
S2)将纳米纤维膜加入到多巴胺的Tris-HCl缓冲液中反应;
S3)将上述S2)纳米纤维膜加入到ε-聚赖氨酸的Tris-HCl缓冲液反应得到最终的纳米纤维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一具体为:取分子量为70000~90000的聚己内酯加入至三氯甲烷/甲醇中,三氯甲烷与甲醇体积比为2∶1,在磁力搅拌的条件下进行搅拌,搅拌的转速为300~400rpm,搅拌的时间为6~12h,得到12%(w/v)聚己内酯溶液。将聚己内酯溶液静电纺丝得到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789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热管理空调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 下一篇:一种智能式煤仓落煤口防爆除冰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