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昆虫标本野外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75397.6 | 申请日: | 202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5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楚克林;李中林;韩向楠;孟炜淇;秦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4;A01M1/10;A01M1/2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1001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昆虫 标本 野外 采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昆虫标本野外采集装置,包括筒壳、立杆和若干个收集筒,立杆安装在筒壳中部,立杆顶端伸出筒壳,伸出部位上安装有遮板,遮板上方设置有光伏板,若干个收集筒安装在遮板下方,收集筒底部设置有若干组行走轮,遮板内腔中设置有控制盒。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可伸缩结构使收集筒能够定时缩入筒壳内,及时的进行活虫灭杀,避免活虫挣扎打斗造成肢体残缺,影响标本质量,通过风柱结构以及多层次内筒结构的设计,使收集的昆虫能够在堆积时稳定通风散热,并能够根据大小分类,防止天气或其他环境影响,从而保证昆虫肢体的完整性,增加标本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标本采集装置,具体为一种新型昆虫标本野外采集装置,属于生态研究器械。
背景技术
昆虫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物种。一个地区的昆虫密度、种类以及习性对这个地区的环境生态影响很大。而研究昆虫的密度、种类以及习性需要对昆虫精心采集,通过制成标本来保存采集数据以及昆虫信息,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现有的用于野外昆虫的采集装置在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昆虫采集装置主要针对昆虫数量的记录,对昆虫的成活要求以及肢体完整性要求不高,较多的通过水淹的方式进行灭杀,但很多昆虫淹杀时间过长,因此往往或造成灭杀不及时而使得昆虫挣扎打斗等,对以制标本为目的的采集过程来说,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其次,在炎热的天气下,昆虫在灭杀之后堆积在某一处,而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去回收,会造成虫尸堆热,加速虫尸腐烂,影响采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昆虫标本野外采集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新型昆虫标本野外采集装置,包括筒壳、立杆和若干个收集筒,所述立杆安装在所述筒壳中部,立杆顶端伸出筒壳,伸出部位上安装有遮板,所述遮板上方设置有光伏板,若干个所述收集筒安装在遮板下方,所述收集筒底部设置有若干组行走轮,所述遮板内腔中设置有控制盒,所述筒壳内部设置有收缩泵杆,所述立杆与收缩泵杆连接,共同构成伸缩结构,所述筒壳内底处设置有喷雾器,所述喷雾器与筒壳内安装的药剂盒连通,所述收集筒底部设置有风机,收集筒顶部设置有收集斗,收集筒内部安装有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所述风机顶部设置有风柱,风柱伸入收集筒中,所述风柱上设置有若干个风孔,通过收缩泵杆带动收集筒收入筒壳内,通过风柱将外部空气通入收集筒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收集斗为圆台状结构,圆台的底部开口对应第二内筒的顶端开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筒壳顶端设置有凸板,凸板的结构与遮板底部配合有卡锁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遮板内侧设置有诱捕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风机与立杆之间连接设置有振动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收集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侧面设置有细密的排风孔,内筒的底部为网状结构,所述风柱通过网状结构的中心穿入各内筒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收集斗底部设置有若干排挂钩,挂钩与分别收集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顶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二内筒的尺寸小于第一内筒,所述第一内筒的尺寸小于所述收集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收集筒和第一内筒之间设置有固定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固定器外侧设置有触发开关,触发开关控制喷雾器启闭,经控制盒操控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753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