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混凝土减水剂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63569.8 | 申请日: | 2021-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5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 发明(设计)人: | 孙超;孙红宾;张恒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砼牛(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C04B103/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洞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46 | 代理人: | 刘少伟 |
| 地址: | 201811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混凝土 水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混凝土减水剂,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制备方法为S1将聚羧酸减水剂母液、缓凝剂、糖钙、消泡剂、保水剂、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S2将引气剂加入步骤S1所得混合液中搅拌均匀,得到复合型混凝土减水剂。本发明采用两种聚羧酸减水剂母液的复合,克服了单一组分减水剂的功能局限性,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型混凝土减水剂具有较强的保水性,并且具有很好的工作性能,与水泥的适应性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型混凝土 减水剂。
背景技术
混凝土具有原材料来源方便、施工方便、能源消耗低、成本低, 且能大量消耗工业废渣等特点,因而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况 下,混凝土依然是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尤其是中国混凝土的方量约 占全球一半,混凝土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的重要组分之一。使用凝土 外加剂既可以实现提高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改善工艺性能、强化生 产过程,也可以改善和提高建筑物和构件的质量、耐候性,对促进混 凝土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外加剂中,减水剂无疑是重中之重,据统计,减水剂的使 用量占所有混凝土外加剂使用量的4/5以上。目前常用的减水剂主要 有木质素磺酸盐类、萘系减水剂类和聚羧酸系减水剂类,在众多减水 剂品种中,聚羧酸减水剂因其具备分子结构可调控性强、掺量低、减 水率高、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缩短凝结时间、改善普通混凝土坍落度 损失过快、绿色环保等特点已倍受重视,是目前外加剂行业最前沿、 技术含量最高、各方面性能最优、应用潜力最大的高性能减水剂。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适应性一直以来都是难以克服的问题, 聚羧酸减水剂也不例外。水泥的组分、比表面积、含碱量、石膏的种 类及掺量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水泥 中的C3A含量越高,比表面积越大,含碱量越高,会致使混凝土的 流动性变差。研究表明:石膏掺量和结晶形态对羧酸减水剂在水泥颗 粒表面的吸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水泥颗粒的分散。随着石 膏掺量的增加,溶液中可溶性浓度增大,会与聚羧酸盐减水剂形成竞 争吸附的态势,急剧降低聚羧酸的吸附率,严重影响聚羧酸减水剂的 吸附分散效果。除此之外,水泥中所含的SO42-离子对其使用效果影 响也是比较大的。大量的SO42-离子会直接影响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的 对水泥粒子的吸附量,导致了减水剂的减水效果大大减弱,于是就出 现了泌水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减水剂掺入到水泥后, 通常都可能会遇到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差、对砂石骨料的含泥量敏感、新拌混凝土工作性不稳定等问题。
中国专利CN 108101407 A公开了一种聚羧酸系复合减水剂及其 制备方法,该聚羧酸系复合减水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聚羧酸 减水剂50-60份、脂肪族减水剂30-40份、丙磺酸15-20份、引气剂 10-15份、三乙醇胺10-15份、氯代烃3-5份,本发明制备的聚羧酸 系复合减水剂除了减水性能外还具有防冻性能,但其与水泥的适应性 未做研究,而且该发明添加的挥发性能强的氯代烃有毒性,会造成环 境污染。
中国专利CN 107117853 A公开了一种混凝土高效复合减水剂及 其应用,该发明由聚羧酸母液10~40份、引气剂4~15份、亲水性胶 体15~30份、缓凝剂0.1~1份、芒硝0.8~2份、木钙1~5份、纤维素 保水材料5~20份、水30~70份为原料制备的复合减水剂,该复合减 水剂兼具缓释性、保坍性、早强高强、保水性等性能,大幅减少混凝 土单位用水量,将该复合减水剂应用在混凝土配制中,可使混凝土密 实性得到提高,大幅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收缩,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 在混凝土中使用具有掺量低,效果显著的特点,并且环境友好,具有 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发明并未解决复合减水剂和水泥的适 应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水 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较差而导致的流动性差、泌水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砼牛(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砼牛(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35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