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拖点转换结构及利用拖点转换结构的拖点转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63190.7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4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邢丹;顾华;夏贤;马岭;马利斌;曲文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21/66 | 分类号: | B63B21/6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换 结构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拖点转换结构及利用拖点转换结构的拖点转换方法,分为水下试验阶段和水下试验完成阶段,初始状态时,水下拖带缆、水面拖曳绳处于初始状态,水下拖带缆处于紧绷受力状态,水面拖曳绳处于松弛状态;更换为水面拖曳状态时,打捞起拖曳组合缆,拉紧水面拖曳绳,使水面拖曳绳在收纳管中的折叠部分展开,并从限位条中脱离,直至水面拖曳绳位于扎带、浮筏之间的长度小于水下拖带缆在扎带、浮筏之间的长度,此时水面拖曳绳处于张紧受力状态,水下拖带缆处于松弛状态,由水面拖曳绳拉动浮筏。本发明在试验结束后、水面工作船拖带浮筏回港时,由水下拖曳点切换至浮筏甲板上拖曳点,能够保证水面拖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潜水器拖曳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拖点转换结构及利用拖点转换结构的拖点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在进行发射潜射导弹试验时,当潜艇下潜以后,潜艇与地面的指挥通信、时统与试验数据的传输以及为地面光测设备提供视觉通信的问题通过以拖曳浮筏为主体的“潜地通信系统”来解决。该系统的原理是将一个具有一定浮力的通信浮筏,通过拖曳电缆与安装在艇体内的通信仪器相连,潜航试验时,潜艇通过拖曳电缆拖带浮筏同步前进。试验结束后,潜艇解脱拖曳缆。潜艇离开后,水面工作船打捞拖曳电缆,拖带浮筏回港。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存在两种拖带工况,一种为水下潜艇拖带水面浮筏的试验工况,另一种为水面工作船拖带浮筏的返航工况。设计时优先保证试验工况,在浮筏底部设置有拖曳承力块,上面设置有拖曳孔,以保证水下试验工况时浮筏良好的姿态。
在以往的设计中,返航工况时水面工作船打捞拖曳缆,直接利用水下拖带缆工况时的拖点和拖曳缆进行拖带浮筏回港,但水下拖带缆工况的底部拖曳点和拖曳孔位置对水上拖带工况是极其不利的,水面高速拖带时浮筏的姿态难以保证。
通常的水面拖带中常采用上甲板拖曳方式,但采用此方式需要人员在水面工作船上持杆将套索送到浮筏甲板挂钩处。在水面工作船距离浮筏较远时此操作难以实现,在两者距离较近时该操作容易实现,但是危险性增加,尤其当海况比较差时,浮筏和水面工作船易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拖点转换结构及利用拖点转换结构的拖点转换方法,能够根据水面、水下拖曳的实际情况,更换受力的缆绳,从而提高水面拖曳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拖点转换结构,包括浮筏、从浮筏上引出的拖曳组合缆,
所述拖曳组合缆包括水面拖曳绳、水下拖带缆,所述水面拖曳绳、水下拖带缆捆扎成一股,水面拖曳绳、水下拖带缆之间能够作相对位移,
所述浮筏的甲板处设有挂钩,浮筏的底部设有拖曳承力块;水面拖曳绳一端挂设在挂钩上;水下拖带缆一端与拖曳承力块相连;
所述水面拖曳绳靠近挂钩的一段折叠贴附在浮筏的侧壁上,
水下拖曳缆的长度大于水面拖曳绳的长度。
所述水面拖曳缆、水下拖带缆上捆绑有扎带,相邻扎带之间设有浮子;扎带与水面拖曳缆、水下拖带缆之间预留有允许水面拖曳缆、水下拖带缆相对位移的间隙。
所述水面拖曳缆背离挂钩的一端设为水面绳套。
所述浮筏侧壁上贴设有收纳管,收纳管通过限位条固定在浮筏侧壁上,水面拖曳绳折叠在收纳管中。
所述拖曳承力块上设有若干用于连接水下拖带缆的通孔。
拖曳组合缆还包括被扎带限位的光电缆。
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点转换结构的拖点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31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