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体征监测及疼痛管理的智能镇痛手环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53413.1 | 申请日: | 202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2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石萍;杜佳昊;刘俊文;喻洪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44C5/00 | 分类号: | A44C5/00;A61B5/00;A61B5/02;A61H39/00;A61N1/36;H04L6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体征 监测 疼痛 管理 智能 镇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体征监测及疼痛管理的智能镇痛手环,包括手环本体和腕带,所述手环本体包括控制模块、体征采集模块、疼痛缓解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腕带的一侧设置有刺激电极条;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向所述体征采集模块、所述疼痛缓解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发送指令,所述体征采集模块被配置为接收采集指令并采集体征信息,所述疼痛缓解模块被配置为接收镇痛指令并控制所述刺激电极条,所述显示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显示指令并进行显示。本发明有效克服了传统腕踝针镇痛的局限,实现镇痛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体征监测及疼痛管理的智能镇痛手环。
背景技术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疼痛的发病率大约为35%~45%,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约为75%~90%。
为了有效缓解疼痛,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镇痛设备,但大部分设备受限于体积庞大、使用复杂、价格昂贵,多为医院和康复机构使用,无法真正进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家用产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疼痛患者对诊疗过程中的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催生了可穿戴镇痛技术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利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以缓解患者疼痛的颈、腰椎脉冲按摩设备。此类设备被佩戴于患者的疼痛点,通过对痛点释放脉冲电流以抑制人体痛觉传输,达到疼痛缓解的作用。例如,腕踝针疗法是上世纪70年代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首创的中医针灸镇痛方法,通过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行皮下浅刺以治疗全身痛症,治疗部位集中在腕、踝部。然而,腕踝针疗法属于有创性疗法,常伴有留针需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另外,在临床监护的人体生命指征中,心率、脉搏和呼吸频率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从脉搏波中提取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历来都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重视。从心率波形信息中提取的心率变异性、脉搏波传递时间等信息直接反映了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程度,受到西医学者的广泛重视;脉象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体健康状况信息,在中医的辩证论证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以及重要意义。将体征的监测与疼痛管理相结合,成为镇痛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提供一种具备体征监测及疼痛管理的智能镇痛手环,克服传统腕踝针镇痛的局限,实现镇痛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上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具备体征监测及疼痛管理的智能镇痛手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备体征监测及疼痛管理的智能镇痛手环,包括手环本体和腕带,所述手环本体包括控制模块、体征采集模块、疼痛缓解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腕带的一侧设置有刺激电极条;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向所述体征采集模块、所述疼痛缓解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发送指令,所述体征采集模块被配置为接收采集指令并采集体征信息,所述疼痛缓解模块被配置为接收镇痛指令并控制所述刺激电极条,所述显示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显示指令并进行显示。
进一步地,还包括数据通信模块,所述数据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数据通信模块电连接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指令,所述体征采集模块与所述数据通信模块电连接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数据。
优选地,所述数据通信模块采用蓝牙透传芯片与所述移动终端信息交互。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上设置有镇痛参数,所述镇痛参数包括:单或双通道、幅值、频率、脉宽。
优选地,所述腕带采用尼龙布双层针扣,所述刺激电极条根据人体腕踝针穴位分布。
优选地,所述刺激电极条是金属电极条,所述刺激电极条的数量为6个,所述刺激电极条将所述腕带的长度分隔为7%、25%、15%、11%、17%、8%的区域。
优选地,所述体征采集模块包括脉搏波采集传感器和放大滤波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3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