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棒拉锥加工光纤编码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48551.0 | 申请日: | 2021-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4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薛鹏;朱惠君;毛志松;邬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255 | 分类号: | G02B6/255;C03B37/025;C03B37/01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传松 |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棒拉锥 加工 光纤 编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纤棒拉锥加工光纤编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段加工光纤纤棒:在所述光纤纤棒的端面涂覆多层间隔设置且不同中心波长的反射膜,多层所述反射膜构成第一光纤编码;将不同段的光纤纤棒从端面处依次对接,并在高温高压下融合成一根具有多个第一光纤编码的光纤编码纤棒;将所述光纤编码纤棒送入高温压力炉进行拉丝,发生等比例延展以得到具有多个第二光纤编码的光纤编码纤芯。本方案利用光纤反射膜技术,直接在光纤纤棒端面涂覆可以对特定中心波长进行反射的光纤反射膜,再将分段的纤棒从端面熔接成一根,送入高温高压炉进行拉丝,从而实现长距离、不同中心波长的光纤编码加工方法,便于实现大面积机械化、自动化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棒拉锥加工光纤编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光纤编码复刻主要采用光纤复刻方式,其中常用为短距离光纤上复刻,而在长距离光纤上复刻光纤编码技术方面,现有方案是采用在光纤拉丝塔中光纤棒拉成光纤后同步复刻光纤编码。
短距离光纤直接复刻技术,不能满足现有需要长距离光纤编码的需要,该技术如果需要长距离光纤的光纤编码,则需要多条短距离光纤的光纤编码熔接串联成长距离光纤的光纤编码,其工序增加、熔接衰耗增加、熔接点不易保护且易受损等问题。
长距离光纤复刻技术,在拉丝塔中拉丝时复刻光纤编码,其由于拉丝速度等影响造成现有技术只能复刻同波长的光纤编码。
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实现长距离、不同中心波长光纤编码的自动加工,造成光纤编码技术应用严重受限。为此,需要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实现长距离、不同中心波长的光纤编码加工方法,以突破现有光纤编码加工方法,能实现大面积机械化、自动化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纤棒拉锥加工光纤编码的方法,可实现长距离、不同中心波长的光纤编码加工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纤棒拉锥加工光纤编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段加工光纤纤棒:在所述光纤纤棒的端面涂覆多层间隔设置且不同中心波长的反射膜,多层所述反射膜构成第一光纤编码;
将不同段的光纤纤棒从端面处依次对接,并在高温高压下融合成一根具有多个第一光纤编码的光纤编码纤棒;
将所述光纤编码纤棒送入高温压力炉进行拉丝,发生等比例延展以得到具有多个第二光纤编码的光纤编码纤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纤棒拉锥加工光纤编码的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方案利用光纤反射膜技术,直接在光纤纤棒端面涂覆可以对特定中心波长进行反射的光纤反射膜,光纤反射膜拥有可以与光纤介质融合的优点,同时又能采用喷射涂膜方式以及厚度极薄、可延展等特性,特别适宜直接溶于纤棒内直接加工成光纤编码,再将分段的纤棒从端面熔接成一根,送入高温高压炉进行拉丝,从而实现长距离、不同中心波长的光纤编码加工方法,便于实现大面积机械化、自动化加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确定比例延展系数k,k=R/R0,其中R为所述光纤编码纤棒的直径,R0为所述光纤编码纤芯的直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确定相邻所述第二光纤编码的间隔N00,通过将相邻所述第一光纤编码的间隔设置为L00,L00=N00/k。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二光纤编码的反射膜厚度N01,通过将所述第一光纤编码的反射膜厚度设置为L01,L01=N01/k。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二光纤编码的反射膜间距N02,通过将所述第一光纤编码的反射膜间距设置为L02,L02=N02/k。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85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