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梁的支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47261.4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82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宋福贵;李东升;夏杰;吴挺;张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3/00 | 分类号: | E01B23/00;E01B2/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徐乐乐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梁的支撑结构,便梁的延伸方向与便梁条基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斜交角;支撑结构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便梁下方,包括支撑横杆和至少一个支撑斜杆。支撑横杆沿着与便梁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支撑横杆的一端位于便梁与便梁条基的钝角斜交角顶点位置,另一端位于便梁远离便梁条基的方向距离钝角斜交角顶点预设距离的位置处,并且支撑横杆支撑便梁的相应部分;每个支撑斜杆的一端固定于便梁条基靠近支撑横杆的一侧,另一端与支撑横杆固定连接,以支撑支撑横杆。本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横杆,在列车经过时,有支撑结构的便梁在两侧车轮处向下挠曲变形值接近,有效地避免了两侧车轮存在高度差的风险与可能性,提高了列车行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支撑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梁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是现代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在各种地形中都能实现铁路运输,铁路桥梁也随着铁路线路的增加而发展迅速。铁路桥梁是铁路跨越河流、湖泊、海峡、山谷或其他障碍物,以及为实现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或道路的立体交叉而修建的构筑物。
对于铁路桥梁而言,如图1所示,其包括便梁01、便梁条基03、铁路股道04,铁路股道04架设在便梁01上,便梁01设置在便梁条基03上,箱形桥02顶进后,便梁01就可以撤掉了。一般来说,铁路股道04的延伸方向和便梁条基03的长度方向是正交的,但是,由于需要下穿道路、河道或者其他等的箱形桥02因为规划限制等原因要与铁路斜交,在便梁01架空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铁路股道04的延伸方向与便梁条基0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斜交角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列车从便梁01上方经过时,由于斜交原因,条基之间便梁的两根纵梁挠曲不同步,挠曲不同步会造成便梁上轨道存在水平不平顺及三角坑,进而造成列车的左右两侧车轮存在一定高差,影响行车速度、平稳性及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铁路的延伸方向与便梁条基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斜交角,列车经过时条基之间便梁的两根纵梁挠曲不同步,会造成便梁上轨道存在水平不平顺及三角坑,进而造成左右两侧车轮存在一定高差,影响行车速度、平稳性及安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便梁的支撑结构,铁路架设在便梁上,便梁设置在便梁条基的顶面上,且铁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股道和第二股道,铁路的延伸方向与便梁的延伸方向为同一方向,便梁的延伸方向与便梁条基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斜交角;并且,支撑结构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便梁的下方,包括:支撑横杆,支撑横杆沿着与便梁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并且,支撑横杆的一端位于便梁与便梁条基的钝角斜交角顶点位置,另一端位于便梁远离便梁条基的方向、且距离钝角斜交角顶点预设距离的位置处,并且支撑横杆支撑便梁的相应部分;以及,至少一个支撑斜杆,每个支撑斜杆的一端固定于便梁条基靠近支撑横杆的一侧,另一端与支撑横杆固定连接,以相对于便梁条基支撑支撑横杆。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横杆对便梁的相应部分进行支撑,即使便梁的延伸方向与便梁条基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斜交角,由于设置有支撑横杆对便梁进行支撑,列车经过时,可以使得原先一侧车轮有支撑、另一侧车轮没有支撑的情况变为两侧车轮均有支撑。由此,可以使得列车经过便梁时,便梁的两根纵梁挠曲同步,且在经过便梁时,任何位置列车的左右两侧车轮受力均相同,铁路的两根轨道不存在高度差,提高了列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便梁的支撑结构,至少一个支撑斜杆成对设置,并且至少包括一对远端支撑斜杆;其中,一对远端支撑斜杆中两个远端支撑斜杆的一端均固定于便梁与便梁条基的锐角斜交角顶点位置;并且,一个远端支撑斜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横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个远端支撑斜杆的另一端位于支撑横杆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远端支撑斜杆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支撑横杆,远端支撑斜杆仅占用较少的空间就能对支撑横杆实现支撑,便于便梁下方其他结构的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72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