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及混合动力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442369.4 | 申请日: | 2021-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1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 发明(设计)人: | 彭亮亮;余珩;侯瑾;黄海浪;魏晓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50/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黄景辉;浦彩华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碰撞 保护 结构 混合 动力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解决了汽车后围板向下翻转,从电池包上部对电池包挤压的问题。该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包括承载底框和后档架,承载底框设置在汽车的备胎坑内,与汽车的地板梁固定,用于承载电池包,后档架固定在承载底框朝向汽车后方的位置,后档架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低于电池包。本申请的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用于保护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及混合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同时具有燃油系统和电池包,因此电池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布置。而电池包具有较高的能量,受到碰撞挤压会引起电池内部短路使电池失效,严重时导致电池包起火、爆炸。因此,为了避免汽车尾部发生碰撞时,电池包受到碰撞挤压,需要在车尾与电池包之间预留足够的溃缩空间。采用减小电池包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长度的方法,能够保证足够的溃缩空间,但是使得电池包沿车身高度方向的长度增大,减小了行李箱的空间,采用加长汽车后悬尺寸的方法,会使得整车尺寸过大。
相关技术通过在备胎坑中设置下沉式框架结构,将电池包布置在框架结构中,且与框架结构固定连接,有效地限制了电池包的振动位移,防止电池包与车架发生碰撞挤压,同时,当汽车尾部发生较大碰撞时,提高了电池包在有限的溃缩空间内的后碰安全防护效果。
然而,当汽车尾部受到较大碰撞,使得汽车后围板上部向下翻转时,汽车后围板会从电池包上方对电池包进行挤压,导致电池包受损,甚至引发起火、爆炸。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提高了电池包上方的碰撞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包括承载底框和后档架,其中,承载底框设置在汽车的备胎坑内,与汽车的地板梁固定,用于承载电池包,后档架固定在承载底框朝向汽车后方的位置,后档架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低于电池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承载框架设置在汽车的备胎坑中,且与汽车的地板梁固定连接,承载框架用于承载电池包,后挡架固定在承载底框朝向汽车后方的位置,且后档架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低于电池包,当车辆后部受到较大碰撞发生变形时,后挡架通过变形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对电池包进行保护,防止电池包受到碰撞挤压,同时,当后围板受到撞击,向下翻转时,高度不低于电池包的后挡架能够保护电池包,避免电池包从上部受到挤压。相比相关技术中通过下沉的框架结构限制电池包的振动位移,防止电池包与车架发生碰撞挤压,以及提高电池包的后碰安全防护效果,本申请通过在承载底框朝向汽车后方的位置固定设置后挡架,提高了电池包上方的碰撞安全性,以及驾驶员的行驶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档架包括支撑梁和后挡梁,支撑梁至少为两个,且沿竖直方向设置,后挡梁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固定在两个支撑梁的上端。
支撑梁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当支撑梁为两个以上时,后挡架稳固性高,不易变形,为简化结构,节约成本,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梁为两个。支撑梁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也可以沿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设置,只要多个支撑梁设置在同一平面即可,后挡梁与支撑梁形成的平面可以与水平面垂直,也可以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为了提高后挡架的稳固性,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支撑梁沿竖直方向设置,后挡梁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与两个支撑梁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梁中距离最远的两个分别与后挡梁的两端固定。支撑梁中距离最远的两个也可以设置在后挡梁两端之间。为了提高后挡梁整体的溃缩吸能作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梁中距离最远的两个分别与后挡梁的两端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挡梁的长度和电池包沿后挡梁的延伸方向的宽度一致。后挡梁的长度可以大于电池包沿后挡梁的延伸方向的宽度。为了提高后挡梁的利用率,节约成本,本申请实施例中后挡梁的长度等于电池包沿后挡梁的延伸方向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23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