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材料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41700.0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9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陈书云;彭梦月;张亚文;杨润芳;匡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G01N25/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汪清 |
地址: | 2100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密封 性能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膜材料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装置包括独立腔体、窗户、窗台、防水透汽膜、防水隔汽膜、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窗户设置在墙体的窗台中,所述防水透汽膜贴附于窗户左侧与窗台的接缝处,防水隔汽膜贴附与窗户右侧与窗台的接缝处;防水透汽膜与隔汽膜之间设有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温湿度;所述窗台将独立腔体分隔成左右两个腔体,左右侧腔体中各含有除湿加湿单元、制热系统与制冷系统,由温湿度控制系统控制内部温湿度,通过液晶显示面板实时显示温湿度数据。通过对左右两侧腔体施加一定温湿度条件后,保持一定时间,监测并记录装置内部各处的温湿度变化情况。本发明设备可对气密性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门窗接缝气密性膜系统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的隔热阻湿性能的测试,尤其涉及两种类型膜湿热传递性能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超低能耗建筑用气密性膜分为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在被动房建筑领域中,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在门窗接缝处的应用必不可少,是实现被动房防水、阻湿与透气性能的关键材料。一般的,室内使用防水隔汽膜阻止室内湿气逸出,室外使用防水透汽膜可将墙壁中的湿气排出,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可显著提高被动房外窗的保温气密性能,同时可以解决窗户节点的节能、防水与发霉等问题。
目前,国外对气密性膜在被动房中应用效果的测试是对整个门窗系统进行测试,防水气密性膜则仅仅属于门窗系统的一部分,没有针对性的对气密性膜的测试;而国内针对气密性膜的测试则是针对单一种类的膜的性能测试,如机械性能、透湿性、气密性等,但是没有联系到实际工况与系统中,也无法系统性的测试气密性膜在不同环境下的实施效果。
市场上对气密性膜的测试方法与设备无法系统性的测试气密性膜在实际使用工况条件下的实施效果,也无法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气密性膜的湿热传递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材料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和装备,在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的实际应用工况下,测试其湿热传递性能,并设计设备模拟在不同环境下的膜之间的温湿度变化,以此为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的气密性膜的选型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膜材料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在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之间设置温湿度监测探头,在防水透汽膜一侧施加一温湿度条件,在防水隔汽膜一侧施加另一温湿度条件,检测在左右两侧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之间缝隙中的温湿度变化,以此来评估防水透汽膜与隔汽膜的阻湿隔热的性能。
一种膜材料密封性能测试装置,包括独立腔体、窗户、窗台、防水透汽膜、防水隔汽膜、温湿度传感器;
所述窗户设置在墙体的窗台中,所述防水透汽膜贴附于窗户左侧与窗台的接缝处,防水隔汽膜贴附与窗户右侧与窗台的接缝处;防水透汽膜与隔汽膜之间设有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温湿度;所述窗台将独立腔体分隔成左右两个腔体,左右侧腔体中各含有一套除湿加湿单元、一套制热系统与一套制冷系统,两侧腔体中的温湿度控制由温湿度控制系统控制,通过液晶显示面板实时显示温湿度数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该测试设备有左右两个温湿度可控的腔体,可以进行温湿度的调控,以此来模拟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使膜的测试结果更加接近其实际应用工况。左右腔体的框架材料为铝合金、石棉、聚氨酯硬质发泡、发泡苯乙烯材料复合形成,可保障环境温度与湿度的稳定。为达到更接近实际工况的测试结果,使用被动房专用的被动窗作为两侧腔体的隔绝层,防水隔汽膜与防水透汽膜则贴附于被动窗与窗台之间的缝隙处,真实使用膜材的实际使用工况,并且防水隔汽膜与防水透汽膜为可拆卸设计。使用温湿度传感器探头置于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之间,可以实时的监测并保存其中的温湿度变化。可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可进行该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应用模型的建立,用以指导在不同气候区域中防水透汽膜与防水隔汽膜的选材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窗体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17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压器磁芯上料及组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多体系香薰产品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