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具及电池化成防溢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35383.1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1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明;李海军;徐德雷;李聪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1M50/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泰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62 | 代理人: | 刘敏 |
地址: | 51904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具 电池 化成 防溢液 装置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夹具及电池化成防溢液装置,所述夹具包括:底板;夹持组件,设于所述底板,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夹持电池;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用于抵接电池正极柱的正极定位件;回收组件,靠近所述正极定位件设于所述底板;所述回收组件具有回收腔,所述回收组件上间隔设有活动孔和抽气孔,所述活动孔和所述抽气孔均连通所述回收腔;所述活动孔用于供所述注液嘴插入或抽出、以连通电池注液嘴和所述回收腔,所述抽气孔用于连通所述回收腔和废液收集件。本公开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电池化成防溢液装置在电池化成过程中对电解液回收不彻底的技术问题,有效提高了电池化成效率、降低了电池化成装置的维护成本,提高了电池的生产效率及电池品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具及电池化成防溢液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电池化成防溢装置通常采用一根长软管直接把电池注液嘴与不锈钢汇流管连通,当电池化成时,由于温度升高和内部电化学反应产生气泡,使注入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体积膨胀,多余的电解液从注液嘴溢出至长软管和不锈钢汇流管内;但是,溢至不锈钢汇流管和长软管内的电解液只有一小部分被真空抽走,大部分仍然残留在不锈钢汇流管和长软管内。当电池化成完毕后,取下电池、松开长软管与电池的螺帽连接,此时,残留在长软管和不锈钢汇流管内的电解液会从螺帽口流出,造成电池污染、设备被腐蚀、以及空气污染;同时,大量被污染的电池还需再次人工清洁,极大降低了电池化成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夹具及电池化成防溢液装置,以解决传统电池化成防溢液装置在电池化成过程中对电解液回收不彻底的技术问题。
为此,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具,夹具用于夹持具有注液嘴的电池,注液嘴凸设于电池正极柱的一端,夹具包括:底板;夹持组件,设于底板,夹持组件用于夹持电池;夹持组件包括用于抵接电池正极柱的正极定位件;回收组件,靠近正极定位件设于底板;回收组件具有回收腔,回收组件上间隔设有活动孔和抽气孔,活动孔和抽气孔均连通回收腔;活动孔用于供注液嘴插入或抽出、以连通电池注液嘴和回收腔,抽气孔用于连通回收腔和废液收集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回收组件包括回收件、伸缩件及密封件;回收件具有回收腔,活动孔和抽气孔均设于回收件;伸缩件可伸缩连接于回收件,伸缩件的槽口端具有穿过活动孔并伸出密封件的第一运动位置,和被注液嘴抵压、朝回收腔运动并置于回收腔内的第二运动位置;密封件对应活动孔连接于回收件,密封件具有供伸缩件的槽口插入或抽出的活动通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伸缩件包括具有槽口端的活塞、弹性部及连接部,活塞远离槽口端的一侧连接于弹性部的一端,弹性部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部的一端,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回收件;在第一运动位置弹性部处于伸开状态,在第二运动位置弹性部处于压缩状态,弹性部用于驱动活塞从第二运动位置运动至第一运动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夹具还包括注液嘴定位组件,注液嘴定位组件对应回收组件设于底板,注液嘴定位组件间隔回收组件并位于回收组件朝向电池的一侧;注液嘴定位组件用于定位电池的注液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注液嘴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底座、弹性件、定位件及定位固定件;定位底座连接于底板,定位底座远离定位底座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孔、以及定位底座上设有从安装槽孔的底部向定位底座延伸的固定孔;弹性件可活动连接于安装槽孔,弹性件对应固定孔开设有弹性过孔;定位件通过弹性件可活动连接于定位底座,定位件对应固定孔开设有定位过孔;定位固定件顺次穿过定位过孔、弹性过孔、插入固定孔,以连接紧固定位件、弹性件及定位底座;定位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可绕垂直固定孔的轴的方向旋转。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夹持组件还包括与正极定位件对应间隔设置的负极定位件、限位件及驱动件;负极定位件可活动设于底板;限位件设于底板、且位于正极定位件和负极定位件之间,限位件远离底板的一侧具有与电池外壁相适配的限位槽;驱动件设于底板,驱动件可活动连接于负极定位件背向正极定位件的一侧,驱动件用于驱动负极定位件朝向或者背向正极定位件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53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