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硝酸酯热分解器及其使用方法与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32688.7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3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于艺红;王向华;谢淑清;张俐惠;移永军;赵媛媛;魏志丰;张志山;赵亚飞;刘安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6/00 | 分类号: | B01J6/00;C02F1/02;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李静;任永利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酸 分解 及其 使用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属于废酸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硝酸酯热分解器及其使用方法与用途。所述硝酸酯热分解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其中,所述壳体(1)的内腔底部设有换热管(5),该换热管(5)上方的壳体(1)上设置有进料口(2)和气相出口(3),所述壳体(1)还设有出料口(4)。本发明的硝酸酯热分解器,其内腔底部设置有换热管,内腔的空间内用于容纳废酸,即废酸在壳程,加热介质在管程,此时加热管的全表面都接触废酸,起到换热效果,加热效率更高;废酸能升高到较高温度,而不用担心容器内压力太高而爆炸,因此废酸内硝酸酯的分解更加彻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酸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硝酸酯热分解器及其使用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硝酸酯生产过程产生的废酸中溶解有一定量的硝酸酯,硝酸酯的存在使废酸处理的危险性骤然增大。因此,含硝酸酯的废酸不可直接进行脱硝或浓缩,须预先进行热安定处理,使其在废酸中的含量降到安全范围内。废酸的热安定处理即是对硝酸酯进行热分解,现有的设备结构形式为管式,存在分解效率低、分解过程控制难度大等缺陷,不仅增大了废酸处理的成本,也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了一种使用成本较低、安全性高、不易腐蚀的硝酸酯热分解器。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硝酸酯热分解器,所述硝酸酯热分解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所述内腔为用于通入含有硝酸酯的废酸的废酸容纳腔;
其中,所述壳体1的内腔底部设有换热管5,所述换热管5为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加热介质容纳管,该换热管5上方的壳体1上设置有进料口2和气相出口3,所述壳体1还设有出料口4。
优选地,在所述壳体1的轴向方向上,所述进料口2位于所述换热管5的前端,所述出料口4设于换热管5的末端。
优选地,在所述壳体1的轴向方向上,所述气相出口3设置在进料口2和出料口4之间。
优选地,所述气相出口3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内腔正上方。
优选地,所述壳体1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折流板6,所述换热管5穿过所述折流板6,所述折流板6通过拉杆和定距管固定。
优选地,所述进料口2的高度大于所述折流板6的高度,以防止所述壳体1的内腔中的料液从进料口2溢出。
优选地,所述出料口4位于所述壳体1底部,以方便从所述壳体1底部排出料液。
优选地,所述硝酸酯热分解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管5的前端的管箱7,所述管箱7上设有加热介质入口8、放净口10和加热介质出口9;
其中,所述加热介质入口8位于所述管箱7顶部,所述放净口10和加热介质出口9位于所述管箱7底部。
所述管箱7与所述壳体1连接。优选地,所述管箱7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硝酸酯热分解器上还设有能检测所述壳体1的内腔压力的压力检测器,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壳体1的内腔压力,防止短时间内所述壳体1的内腔中硝酸酯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过多,无法及时排出,内腔压力过大发生爆炸。
在所述壳体1的轴向方向上,将所述换热管5布置的方向记为从前端到末端。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硝酸酯热分解器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换热管5内通入加热介质,加热介质进入后沿着换热管5流动;在进料口2中投入废酸,废酸由换热管5前端沿换热管5布置的方向从内腔前端向内腔末端前行,在加热介质的间接加热作用下,废酸逐渐受热沸腾,在此过程中废酸中的硝酸酯受热分解,分解产生的气体从气相出口3排出,分解后的废酸从出料口4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26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诊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文档标题树的生成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