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与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25262.9 | 申请日: | 2021-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6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黎铁军;李宝峰;孙言强;张顺路;邓增;马柯帆;罗煜峰;姚信安;贾春波;管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M3/16 | 分类号: | G01M3/16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刘畅舟 |
| 地址: | 41007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原理 检测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漏液检测线,所述漏液检测线包括具有孔隙结构的裹覆层(104)以及设于裹覆层(104)内部左右两边的导线,所述导线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导电内芯(101)、具有孔隙结构的吸液层(102)和具有孔隙结构的绝缘层(103),所述吸液层(102)中分布有第一孔隙以及用于连通每个第一孔隙的第一通道,所述绝缘层(103)中分布有第二孔隙以及用于连通每个第二孔隙的第二通道,所述裹覆层(104)中分布有第三孔隙以及用于连通每个第三孔隙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一孔隙、第二孔隙、第三孔隙尺寸依次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内芯(101)为多束金属线组成的线束,所述金属线之间设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层(102)、绝缘层(103)、裹覆层(104)分别采用具有网状孔隙结构且与冷却液相浸润的材料,或者,所述吸液层(102)、绝缘层(103)、裹覆层(104)分别用与冷却液相浸润的纤维螺旋缠绕而成。
4.一种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漏液检测网,所述漏液检测网包括漏液检测线(1),所述漏液检测线(1)为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漏液检测线,所述漏液检测线(1)包括至少两个经线段和至少两个纬线段,所述经线段和纬线段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中每个网孔的面积为0.5~1.5mm2。
5.一种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漏液检测绕线板,所述漏液检测绕线板包括漏液检测线(1)和与被检测的刀片服务器结构配合的绕线板(301),所述漏液检测线(1)为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漏液检测线,所述绕线板(301)上设有用于容纳漏液检测线(1)的沟道(302),所述漏液检测线(1)沿沟道(302)布置于绕线板(30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板(301)采用与冷却液相浸润的材料,所述绕线板(301)上设置有间隙布置的通孔,所述通孔尺寸大于第三孔隙。
7.一种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漏液检测板,所述漏液检测板包括印制板(401)、电极(402)、具有孔隙结构的孔隙层(403),所述电极(402)间隙设置于印制板(401)的上部,所述孔隙层(403)设置于电极(402)的上方,所述孔隙层(403)中分布有第四孔隙以及用于连通每个第四孔隙的第四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板的两侧还设有用于和被检测的刀片服务器主板连接的连接件(404)。
9.一种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采样单元(501)、数据处理单元(502)和监控单元(503),所述采样单元(501)包括漏液检测网(2)、漏液检测绕线板(3)以及漏液检测板(4)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漏液检测网(2)为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漏液检测网,所述漏液检测绕线板(3)为权利要求5或6中所述的漏液检测绕线板,所述漏液检测板(4)为权利要求7或8中所述的漏液检测板,所述漏液检测网的漏液检测线(1)和/或漏液检测绕线板的漏液检测线(1)分别与数据处理单元(50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漏液检测板(4)的印制板(401)或电极(402)与数据处理单元(502)的输入端连接。
10.一种漏液检测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基于毛细原理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采样单元(501)中的漏液检测网(2)设置于被检测的刀片服务器中,将采样单元(501)中的漏液检测绕线板(3)安装于被检测的刀片服务器中不易于安装漏液检测网(2)的位置,将采样单元(501)中的漏液检测板(4)安装于被检测的刀片服务器主板上;
S2)数据处理单元(502)收取采样单元(501)的采样值,将采样值转换为对应数字编码后保存在数据处理单元(502)的寄存器中;
S3)监控单元503通过IIC总线读取寄存器内容,根据异常的采样值确定漏液位置,通知用户采取对应处理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526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