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触网定位器受力异常识别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2905.4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9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鹏;张文轩;卢剑;王婧;顾涛;王文昊;张朝宇;杨乾坤;汪海瑛;王小兵;李艳龙;时菁;盛良;王伟凡;王斌;慕玫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1D21/0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许曼;刘飞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定位器 异常 识别 方法 系统 | ||
本文涉及接触网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网定位器受力异常识别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待分析铁路线路中接触线的定位点的坐标数据,定位点的横坐标为定位点的位置,定位点的纵坐标为定位点的拉出值;计算每一定位点距离其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判断每一定位点距离其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预定值,若是,则确定该定位点处的定位器受力异常,其中,第一预定值根据多条铁路线路中定位点至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值确定。本文能够在无需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即可自动实现异常定位器识别,且能给出异常定位器的位置,本文能够提高接触网检测及维护的效率,避免漏检问题发生。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接触网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网定位器受力异常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区段运行的列车通过受电弓从接触线获取电压、电流,并通过电机将电能转化为驱动列车运行的机械能。接触线及受电弓的碳滑板良好的服役状态是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为避免接触线在受电弓碳滑板的局部位置过度摩擦,定位器110将接触线120固定成一段一段的“折线”(如图1所示),使得接触线沿运行中的受电弓碳滑板做往复运动,定位点距弓头纵向中心线的距离称为“拉出值”,其中,定位点为定位器与接触线的交点,即图1中定位器的位置。若定位器受力异常,使得定位点附近的接触线由折线形态变为近似直线形态(如图2所示),则不利于接触线与受电弓碳滑板之间的良好接触。
列车车顶上的位移传感器可连续记录定位器所在位置的公里标和拉出值数据,并由此给出拉出值波形图,如图3所示,其中,纵坐标为拉出值,横坐标为公里标。现有技术中,定位器受力异常的分析包括如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通过人工判断拉出值波形实现的。但正常线路中两个相邻定位器的距离是50m左右,一条线路存在大量的定位器,人工判断异常定位器并记录公里标的方法存在时间长、浪费人力、存在漏分析的问题。
第二种是根据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拉出值具有一定的限界值,例如为450mm。现有技术手段主要对拉出值超过限界值的定位器进行识别,进而对异常定位器进行维修,该种检测方式存在异常检测不全面,极易出现漏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速铁路定位器受力异常检测存在浪费人力、检测效率低、检测准确率低且存在漏检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触网定位器受力异常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待分析铁路线路中接触线的定位点的坐标数据,定位点的横坐标为定位点的位置,定位点的纵坐标为定位点的拉出值;
计算每一定位点距离其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
判断每一定位点距离其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预定值,若是,则确定该定位点处的定位器受力异常,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值根据多条铁路线路中定位点至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值确定。
作为本文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根据多条铁路线路中定位点至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值确定第一预定值,包括:
根据多条铁路线路中定位点至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值,确定距离值的分布曲线;
根据距离值的分布曲线,确定小于第一预定占比时对应的距离值;
将小于第一预定占比时对应的距离值作为第一预定值。
作为本文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每一定位点距离其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包括利用如下公式计算每一定位点距离其相邻定位点构成直线的距离:
A=y2-y1;B=x1-x2;C=x2y1-x1y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29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