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压转换系统与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20658.4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9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M3/157;H02M3/0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六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2 | 代理人: | 陈培湧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压 转换 系统 充电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压转换系统与充电器,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该电压转换系统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开关模块与控制模块,其中,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单元,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电容、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与第四开关。第一控制单元包括比较器与单触发电路。比较器用于根据输出端的第一电压和参考电压输出第一边沿信号。单触发电路用于根据第一边沿信号输出第一脉冲信号,其中,第一脉冲信号有固定的预设时长,并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及第四开关的导通或断开,以使输入至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不小于参考电压。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减小电池电量的消耗,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压转换系统与充电器。
背景技术
在移动设备电池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充电技术成为提高用户体验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各种应用于快速充电的技术方案迅猛发展。而在电池快速技术的最新发展进程中,在如何减少为单节电池充电时所输入的大电流而导致的过度损耗这方便遇到了挑战。且输入的大电流还需要定制的USB线缆和连接器,从而增加了额外的系统成本。串联连接的双节电池解决了大输入电流问题,因为它在相同容量下将电池电压加倍,从而减少了因为大输入电流而产生的大量功耗,并支持使用标准 USB 线缆和连接器。
其中,现有技术中基于双电池串联的现有充电系统如图1所示。该充电系统可在2:1的正向电荷泵模式或1:2的反向电荷泵模式下运行。
然而,在系统负载很轻的应用场景中,该充电系统在工作时所需的高静态电流会消耗不必要的电池电量并缩短电池续航时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压转换系统与充电器,能够减小电池电量的消耗,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压转换系统,包括:
输入端、输出端、开关模块与控制模块,其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单元,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及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与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三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四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比较器与单触发电路,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与参考电压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单触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及所述第四开关连接;
所述比较器用于根据所述输出端的第一电压输出第一边沿信号;
所述单触发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边沿信号输出第一脉冲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脉冲信号有固定的预设时长,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及所述第四开关的导通或断开,以使输入至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不小于所述参考电压;
其中,输入至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通过所述第一电压获得。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非串联连接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非串联连接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并将所述第二电阻的电压输入至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06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