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0191.3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79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周松强;王苏静;林佩剑;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15/00 | 分类号: | B63B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余岢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部 承受 超大 载荷 舰船 桅杆 内部 加强 结构 | ||
本发明的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包括一圆筒形结构和多个腹板,该多个腹板排布在所述圆筒形结构周围呈八爪鱼型状;所述圆筒形结构和所述腹板均支撑在桅杆顶板与桅杆顶板向下第一层隔板之间;所述圆筒形结构和所述腹板上均开设有人员通行孔。本发明的优点是:在物理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采用特殊的支撑结构对大载荷设备进行加强,既不过多的增加重量,又能有效传递结构应力,避免了在承受大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破坏,保证了筒形桅杆的结构性能并能最低限度的增加结构重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舰船桅杆设计,具体涉及一种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舰船桅杆位于舰船的最高处,用于提供雷达天线、无线电通讯等设备的工作平台或支架,而桅杆主体的顶部一般设置桅杆的主雷达。随着科技的发展,主雷达的重量也随着能力的提升在不断的增加。作为重要的结构,桅杆的结构由于其处于舰船的最高处,对其重量和空间的限制也极其严格。
在实际工程中,舰船的桅杆往往采用筒形桅杆,以增强舰船的隐身性能。这就要求主雷达基座及下方桅杆顶板至顶板向下第一层隔板之间应能满足人员进行设备维护,桅杆顶板处开口与主雷达基座内部连为一体,人员从桅杆内部进入主雷达基座。一般来说,桅杆顶部向下一层的空间十分紧张,为保持人员的通达性,对桅杆的加强就变得十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保障桅杆具有足够的刚度,且可保证人员通行对顶部设备进行维护。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包括一圆筒形结构和多个腹板,该多个腹板排布在所述圆筒形结构周围呈八爪鱼型状;所述圆筒形结构和所述腹板均支撑在桅杆顶板与桅杆顶板向下第一层隔板之间;所述圆筒形结构和所述腹板上均开设有人员通行孔。
上述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腹板两侧分别与所述圆筒形结构的外侧壁和桅杆外板主体构架连接。
上述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其中,桅杆顶板设有开孔,所述圆筒形结构位于桅杆顶板开孔的正下方。
上述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其中,圆筒形结构顶端与桅杆顶板焊接,圆筒形结构底端与第一层隔板焊接;腹板顶端与桅杆顶板焊接,腹板底端与第一层隔板焊接,腹板一侧与圆筒形结构外侧壁焊接,腹板另一侧与桅杆外板主体构架焊接。
上述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其中,人员通行孔的边缘采用扁钢加固。
上述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圆筒形结构的内径的尺寸能满足工作人员通行,人员通行孔的尺寸能满足工作人员通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的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对桅杆顶板作加厚处理,在桅杆顶板正下方采用加厚的圆筒形结构和八爪鱼型状腹板加固,各构件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形式,在物理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对舰船筒形桅杆内部进行加强,可承受桅杆顶部的大载荷,有效传递结构应力,保障桅杆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在受到大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破坏;圆筒形结构和腹板上均开设有人员通行孔,可保证人员通行对顶部设备进行维护;
本发明的顶部可承受超大载荷的舰船筒形桅杆内部加强结构,圆筒形结构和腹板上开设的人员通行孔进一步有助于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筒形桅杆顶部侧向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筒形桅杆顶部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沿B-B向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01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