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17339.8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1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西面和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36;H01M4/583;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吴启超 |
地址: | 日本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负极 | ||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石墨颗粒,其可以实现如下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重复充放电循环时也可以抑制内部电阻的上升,具有针对充放电循环的优异的耐久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具备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颗粒、及高介电性无机固体的电极合剂层,石墨颗粒包含具有互不相同的平均粒径的石墨颗粒A及石墨颗粒B,石墨颗粒在表面具有与高介电性无机固体接触的部位、及与电解液接触的部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多种使用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已知有在正极或负极中包含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活性物质由包含导电助剂及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的包覆层进行了包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一般认为,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在正极或负极中,活性物质被包含导电助剂及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的包覆层包覆,因此可以减小内部电阻,从而可以抑制充放电时活性物质的变形,而防止充放电循环特性和高比率放电特性的下降。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59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存在如下不良状况:虽然在充放电循环初期可以良好地获得前述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充放电的耐久性急剧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内容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可以实现如下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重复充放电循环时也可以抑制内部电阻的上升,具有针对充放电循环的优异的耐久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具备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颗粒、及高介电性无机固体的电极合剂层,前述石墨颗粒包含具有互不相同的平均粒径的石墨颗粒A及石墨颗粒B,前述石墨颗粒在表面具有与前述高介电性无机固体接触的部位、及与电解液接触的部位。
根据(1)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可以实现如下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重复充放电循环时也可以抑制内部电阻的上升,具有针对充放电循环的优异的耐久性。
(2)根据(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前述高介电性无机固体配置于前述石墨颗粒彼此的间隙或者前述石墨颗粒的表面。
根据(2)的发明,可以实现具有针对充放电循环的优异的耐久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3)根据(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前述石墨颗粒A与前述高介电性无机固体一体化,并且布厄特(Brunauer-Emmett-Tellern,BET)比表面积为1m2/g~3m2/g且平均粒径为15μm~30μm,前述石墨颗粒B的BET比表面积为3m2/g~8m2/g且平均粒径为5μm~15μm。
根据(3)的发明,可以实现能够实现高填充性的负极且具有针对充放电循环的优异的耐久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前述高介电性无机固体包含Li、Na及Mg中的至少任一者。
根据(4)的发明,由于借由捕捉电解液中的自由溶剂,形成伪溶剂化状态,因此,可以获得溶剂的稳定化效果,从而可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量并抑制二次电池的容量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73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化分析仪
- 下一篇:用于连续处理粉末产品的系统的供给和混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