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制冷管道无明火堵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15722.X | 申请日: | 2021-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5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范广东;王祥仁;李天一;杜宝勇;高明忠;暴国秀;郭广彬;刘洪龙;刘新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55/16 | 分类号: | F16L55/16 |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河彩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63 | 代理人: | 陈玲玉 |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冷 管道 无明火 堵漏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氨制冷管道堵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氨制冷管道无明火堵漏方法。当氨制冷系统管道上出现微小漏点,需要进行堵漏作业时,先在漏点处经钻孔攻丝,开设内螺纹;将漏点封堵螺栓和漏点封堵密封垫旋紧在漏点处经钻孔攻丝后的螺纹内;通过两个半圆弧管卡相对配合压紧在漏点封堵螺塞上部,两个半圆弧管卡相连接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弹簧垫、螺母锁紧,进一步对漏点封堵螺栓进行压紧,完成对漏点的堵漏。该方法使得对氨制冷管道微小漏点维抢修作业时不需要焊补明火作业,避免了氨制冷管道排空不彻底所致残存油氨混合物遇明火造成爆炸事故风险;从而提高了抢修的安全性,节省了氨制冷管道漏点维抢修时间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氨制冷管道维抢修方法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冷库氨制冷系统管道上微小漏点的维抢修管卡或满足非焊接修补需要的堵漏方法。
背景技术
冷库氨制冷系统管道内部输送制冷剂“氨”属有毒、易燃、易爆工质,依据“GB50072-2010冷库设计规范”,氨制冷管道管材采用GB/T8163无缝钢管,氨制冷压力管道高压侧设计压力2.0Mpa、低压侧设计压力1.5Mpa。冷库运营一定年限后常遇到个别氨制冷管道母材、焊缝出现砂眼、针状小孔等情况发生。管道漏点变大后极易发生人员中毒或火灾、爆炸等事故。
目前常规处理一般要停产放空待维修段氨制冷管道,在接通大气的前提下方可对漏点进行焊接堵漏;但针对管线较长的老旧系统,管壁内易积油,放空耗时长,致使制冷系统停冷时间长,冷库内货物易变质;放空如不彻底时油氨混合物遇电焊明火易造成爆炸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氨制冷管道无明火堵漏方法,使得对氨制冷管道维抢修时不需要电焊焊接堵漏,避免了焊接堵漏事故风险,节约了维修时间和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氨制冷管道无明火堵漏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当氨制冷系统管道上出现微小漏点,需要进行堵漏作业时,先在漏点处经钻孔攻丝,开设内螺纹;
步骤2,将漏点封堵螺栓和漏点封堵密封垫旋紧在漏点处经步骤1钻孔攻丝后的螺纹内;
步骤3,通过两个半圆弧管卡相对配合压紧在漏点封堵螺塞上部,两个半圆弧管卡相连接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弹簧垫、螺母锁紧,进一步对漏点封堵螺栓进行压紧,完成对漏点的堵漏。
优选的,步骤1在整个管道壁厚进行钻孔攻丝。
优选的,步骤2漏点封堵螺栓旋紧后穿透管壁但不碰触另一侧管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漏点封堵螺栓和漏点封堵密封垫直接设置在食品冷链冷库氨制冷管道的漏点处,并通过漏点封堵螺栓和所述的漏点封堵密封垫安装在氨制冷管道漏点处钻孔攻丝后的螺纹内,通过漏点封堵螺栓和所述的漏点封堵密封垫对氨制冷管道漏点进行封堵。整个堵漏过程通过漏点封堵螺栓和所述的漏点封堵密封垫进行密封;由于采用螺栓和固定管卡的方法堵漏,对残余在氨制冷管道内的少量油氨混合物对安全没有影响,因此不需要氮气吹扫置换和焊接就可以进行堵漏作业,既可以避免因氨制冷管道油氨混合物排空不彻底遇到电焊焊接堵漏作业明火的爆炸风险,又可以缩短维抢修周期、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氨制冷管道无明火堵漏方法的一个较优实施例的封堵状态示意图。
图中:1半圆弧管卡;2螺栓;3螺母;4弹簧垫;5漏点封堵螺栓;6漏点封堵密封垫;7氨制冷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发明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的描述,示出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该实施例以实例的形式给出,但并不限于此,其中:
一种氨制冷管道无明火堵漏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57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