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林金针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411712.9 申请日: 2021-11-25
公开(公告)号: CN114287447A 公开(公告)日: 2022-04-08
发明(设计)人: 张亚波;陈丽华;滕莹;戴羚;雷亦晨;楼君;刘彩凤;胡松余;袁紫倩;李皓;舒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63/30 分类号: A01N63/30;A01N59/06;A01P7/04;A01P19/00;A01G13/00
代理公司: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代理人: 胡红娟
地址: 311400 浙江省***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竹林 金针虫 生物防治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林金针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金针虫危害期,于笋用林地内施用平沙绿僵菌颗粒剂防治金针虫;所述的平沙绿僵菌颗粒剂由平沙绿僵菌(Metarrhizium pingshaense)WP08菌株经固体发酵后与轻质碳酸钙复配制得,含孢量为30~60亿孢子/g,活孢率≥90%,杂菌率≤5%,储存稳定性≥80%。本发明根据竹林金针虫的活动规律,采用平沙绿僵菌颗粒剂来特异性地防治竹林中的金针虫,防治靶向性明确、专一性强,防治效果好,保障了竹笋食品和种植环境安全,能实现化学农药100%替代,提高竹笋产量和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林金针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竹子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以其独特生长适应性及经济价值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竹笋是竹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竹林更新延续的基础。同时,竹笋(及其制品)是优良的缮食纤维和森林蔬菜。

竹林金针虫是当前笋用林内危害最大的笋期害虫。以浙江省为例,2010年至今,竹林金针虫由临安、德清等少数竹产区零星发生到全域爆发,每年因金针虫危害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在早竹林中,鲜笋带虫率可达 62%,严重影响有竹笋的产量和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种笋受害率更是高达 80%以上,甚者达100%,造成了竹林大面积衰退,制约了竹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竹林金针虫在地下活动与危害的周期长、隐蔽性强,其种群动态监测及防治一直是森林保护工作的难点,当前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易造成食品农药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鉴于此,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竹林金针虫高效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迫在眉睫。

应用虫生真菌进行害虫防治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绿僵菌是一种当前世界上研究和应用最多的虫生真菌之一,国内外已研发出多种用于蝗虫、蛴螬等重要农业害虫防治的绿僵菌制剂,但用于金针虫防治的绿僵菌制剂罕见报道。近年来,加拿大等国家研发了用于土豆金针虫Agriotes obscurus防治的绿僵菌制剂,但该绿僵菌对我国的竹林金针虫无明显毒性,而我国尚未有针对金针虫的高效绿僵菌菌剂报道。

公开号为CN105918355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专用于沟金针虫防治的绿僵菌杀虫剂,包括辛硫磷、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苦瓜提取物、贯众粉、吲哚丁酸,该杀虫剂对小麦种植地中的害虫的防治效果好,对小麦种植地中常见的害虫:沟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的防效分别达到97.5-99.8%、94.9-98.4%、93.2-96.7%。

公开号为CN106479904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株平沙绿僵菌及其应用,该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于感染真菌的金龟子幼虫尸体分离得到,保藏号为CGMCC 12765,该平沙绿僵菌可应用于制备杀虫剂,菌株制得的杀虫剂对半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双翅目昆虫、直翅目害虫、鞘翅目、等翅目、蛛形纲等害虫具有有效的防治作用。

公开号为CN106472086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麻竹金针虫的防治方法,包括冬季清园、冬季松土、施肥、黑光灯诱杀、药剂防治、挖笋除虫等步骤,该发明在防治过程过程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但是步骤繁琐,处理方法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制得的平沙绿僵菌颗粒剂特异性地防治竹林中的金针虫,提供了一种竹林金针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施用简单、环境友好,无毒无残留,防治效果优异,能实现化学农药100%替代。

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竹林金针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金针虫危害期,于笋用林地内施用平沙绿僵菌颗粒剂防治金针虫;所述的平沙绿僵菌颗粒剂由平沙绿僵菌(Metarrhizium pingshaense)WP08 菌株经固体发酵后与轻质碳酸钙复配制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17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