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关于数据采集系统可测试性的时空评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06658.9 | 申请日: | 2021-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8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邓海霞;黄小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 代理公司: | 成都智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82 | 代理人: | 李勇 |
| 地址: | 610094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关于 数据 采集 系统 测试 时空 评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关于数据采集系统可测试性的时空评测方法,属于软件测试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技术中未对系统可测试性进行评估,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包括步骤A:确定测试环境实际的设备使用场景;步骤B:确定测试环境实际的设备构成;步骤C:进行可测试性空间维度评测;步骤D:进行可测试性时间维度评测;步骤E:根据步骤C与步骤D的测评结果评估是否有可测试性,实现了评估数据采集系统实际的运行多样性,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软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关于数据采集系统可测试性的时空评测方法
背景技术
企业建立大数据系统,利用大数据做分析决策。第一步需要做数据采集,将企业内各业务系统、和外部第三方系统及网络爬虫等数据,进行采集并统一存储在数据仓库。故数据采集是大数据系统建设的第一步,是数据来源端。
所以,大数据系统的可测试性,第一道关卡就在数据采集系统。若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没有考虑可测试性,则在测试环境,将无法顺利采集数据,也就无法开展其它数据质量测试。
目前业界大部分大数据系统的搭建过程,并未考虑可测试性,而是直接投入生产使用,或者在生产环境测试(生产环境测试若要考虑对主链路数据不影响,则需新搭建环境如从库或者叫灾备环境,比较耗费机器资源。若生产环境投产有时间窗口要求,则测试只能在投产之后进行,与业务时间测试不统一,问题发现较为滞后)。
随着数据应用场景重要性提高,对数据问题敏感度上升,对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指标要求提高,故提出在前期测试阶段,在测试环境进行测试。
若前期设计未考虑可测试性或考虑不够全面,则在多种多样的测试环境,开展多种场景数据采集测试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相关问题,导致投入过多人力,质量效果却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未对系统可测试性进行评估,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关于数据采集系统可测试性的时空评测方法,其目的在于:评估数据采集系统实际的运行多样性,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关于数据采集系统可测试性的时空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确定测试环境实际的设备使用场景;
步骤B:确定测试环境实际构成;
步骤C:进行可测试性空间维度评测;
步骤D:进行可测试性时间维度评测;
步骤E:根据步骤C与步骤D的测评结果评估是否有可测试性。
采用上述方案,能够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可测试性验证,在涉及阶段提前做出可测试性涉及,减少后期因可测试性问题推翻涉及或推翻实现方案的风险。
所述步骤B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B1:确定测试环境实际的设备构成为物理机或虚拟机;
步骤B2:根据步骤B1的测试环境,确定测试环境使用的测试方案,如果是物理机则确定使用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如果是虚拟机则使用逻辑隔离,从而确定每套测试环境的组员为独享或共享。
所述步骤C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C1:在不同测试环境上部署相同的项目程序及配置;
步骤C2:在不同测试场景上分别测试相同的业务场景;
步骤C3:验证不同环境中的场景数据是否隔离,以及有无互相影响。
所述步骤D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D1:选择一个测试环境部署项目程序及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66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