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拉杆式快速锁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03827.3 | 申请日: | 202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2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希理;胥树霖;于洋;陈全龙;郑博睿;居婷;毛跃鹏;彭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胡东东 |
地址: | 401123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复使用 拉杆 快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拉杆式快速锁紧装置,包括螺柱,螺柱上套设有锁紧螺母,锁紧螺母与螺柱螺纹连接,所述螺柱的内部设置有拉杆通孔,螺柱的一端内凹形成用于容纳弹性件的容纳槽,所述拉杆通孔贯穿所述螺柱,所述锁紧拉杆穿过所述螺柱,锁紧拉杆的一端设置有制动杆,其另一端通过连杆与锁块机构铰接,所述制动杆通过所述螺柱的端面被限制在螺柱的外部,锁块机构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锁块,所述锁块通过连杆与锁紧拉杆铰接,当锁紧拉杆沿拉杆通孔移动时,两个相互铰接的锁块绕其铰接点转动。本发明的锁紧装置提高了紧固效率,降低了密封构件锁紧的难度,能够实现重复使用,对构件结构的适应性强,锁紧效果突出,锁紧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件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拉杆式快速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两个构件且其中一个为密封构件固定连接时,螺栓连接只能在密封端构件固定安装螺栓,不能实现二次利用,而且当构件的一端不能很好操作时,利用螺栓固定构件,其一侧紧固时,另一侧会同时转动,不能较好地达到固定构件的作用,如果使用钉子或者铆接紧固,钉子和铆接组件又不能重复使用,浪费了工件资源。
中国专利CN207231686U公开了一种弹条扣压力在线检测装置及其预夹紧与省力为提升机构,其结构大致由夹钳1、连接测力传感器16的拉杆21、与测量机架固定连接的内螺母18、与内螺母18相配合连接的外螺母5、预夹紧提升手轮8以及提升手柄9组成,预夹紧提升手轮8在拉杆21顶端与之螺纹连接,外螺母5固定连接有提升手柄9,夹钳活动连接于测力传感器16下方的夹钳座上。预夹紧提升手轮通过螺纹连接于拉杆顶端,顺时针转动预夹紧提升手轮。拉杆带动测力传感器向上移动,带动夹钳闭合夹紧弹条并向上移动,移动过程中可消除各个机构间的间隙,有助于扣压力值的精确测量。该装置只能小位移提拉,适合扣压力值的测量,当用于两个构件的固定时,不能很好地达到固定构件的作用,而且不能实现二次利用,适应性较差。
中国专利CN108067916A公开了一种高精度BT刀柄快换锁紧装置的调节及受力螺杆,其包括刀柄1和外壳体3,外壳体3通过锥孔与刀柄1的锥面配合,锁紧装置设置拉杆8,拉杆8的端部与刀柄1采用螺纹连接,拉杆穿过外壳体3并与其同轴,外壳体3设有锁紧螺纹孔,在锁紧螺纹孔中设置弹簧组4,所述的一端顶紧锁紧螺纹孔的底端,另一端通过弹簧组锁紧螺母与拉杆连接,弹簧组由多片蝶形弹簧构成,拉杆的伸出端部设置调节及受力螺杆,调节及受力螺杆6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拉杆8上,并与拉杆通过调节杆锁紧螺母将调节及受力螺杆锁紧在拉杆上。该结构保证了刀柄安装的锁紧力的恒定,实现高精度BT刀柄的快换和快速锁紧,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刀柄工作的可靠性,降低了安装和更换的难度,同时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相应地,该专利技术主要用于为刀柄提供恒定的锁紧力,虽然能够提供部件锁紧的锁紧力,也能实现重复利用,但是要实现锁紧功能,该机构锁紧部件需事先进行拆分,类似螺栓螺母;要不进行拆分,则需要对构件的结构进行改造,且该机构对构件适应性差,不能很好地达到固定构件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拉杆式快速锁紧装置,以解决现有锁紧结构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快速锁紧装置,包括螺柱,螺柱上套设有锁紧螺母,锁紧螺母与螺柱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锁紧拉杆的拉杆通孔,所述拉杆通孔贯穿所述螺柱,所述锁紧拉杆穿过所述螺柱,锁紧拉杆的一端设置有制动杆,其另一端通过连杆与锁块机构铰接,所述制动杆通过所述螺柱的端面被限制在螺柱的外部,锁块机构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锁块,所述锁块通过连杆与锁紧拉杆铰接,当锁紧拉杆沿拉杆通孔移动时,两个相互铰接的锁块绕其铰接点转动。
进一步,所述锁块通过锁紧销钉实现相互铰接,两个锁块对称设置于锁紧销钉的两侧,所述锁紧拉杆与所述连杆通过轴套或销钉实现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38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轨的焊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操作模式模块化连续体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