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02297.0 | 申请日: | 2021-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4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韩柳;冯腾;肖智宏;何瑞文;陆嘉亮;闫培丽;吴聪颖;刘文轩;高杉;王辉;郭亚昌;姜百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69/22 | 分类号: | H04L69/22;H04L67/01;H04L6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电子设备 端口 识别 方法 存储 介质 | ||
1.一种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界面模块,设置界面模块上的端子,作为界面模块接收报文的入口和发送报文的出口,端子通过包流线与第一网络结构的应用层模块、第二网络结构的网络层模块以及数据链路层模块连接,为每个端子配置一个特定的编号;
设置界面模块的若干个状态和执行逻辑,通过利用界面模块识别接口设备的类型以及转发从上层网络结构或数据链路层发出的报文,其中接口设备是与设备端口连接并且进行信息交互的设备;
所述界面模块位于上层网络结构与数据链路层之间,其中上层网络结构包括第一网络结构的应用层和第二网络结构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每个端子配置一个特定的编号的执行逻辑包括:
利用包流线将界面模块的端子分别与第一网络结构的应用层模块和第二网络结构的网络层模块相连;
配置界面模块,根据所连模块所属的上层网络结构的类型为界面模块端子配置编号,并将编号存入界面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每个端子配置一个特定的编号的执行逻辑还包括:
利用包流线将界面模块的端子与数据链路层模块相连;
当界面模块进入接口设备识别状态并且接收到来自接口设备的报文时,界面模块通过检测格式识别上述报文的类型,根据报文类型为连接数据链路层模块的界面模块端子配置编号,并将编号存入界面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界面模块转发从上层网络结构发出的报文的执行逻辑包括:
界面模块接收到来自上层网络结构的报文,从储存在界面模块的端子编号中读取并识别上述报文所通过的端子的编号,确定报文来自于第一网络结构或者第二网络结构;
若确定报文来自于第一网络结构,则将检索项确定为与数据链路层模块连接且接收SV报文和收发GOOSE报文的端子的编号,其中检索项是指储存在界面模块中的特定的内容,读取储存在界面模块中的端子编号,从所有的端子编号中筛选出符合检索项的端子编号,界面模块通过上述端子编号所对应的端子向数据链路层转发报文,从而实现接口设备对来自上层网络结构的报文的接收;
若确定报文来自于第二网络结构,则将检索项确定为与数据链路层模块连接且收发MMS报文的端子的编号,读取储存在界面模块中的端子编号,从所有的端子编号中筛选出符合检索项的端子编号,界面模块通过上述端子编号所对应的端子向数据链路层转发报文,从而实现接口设备对来自上层网络结构的报文的接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界面模块转发从数据链路层发出的报文的执行逻辑包括:
界面模块接收到从数据链路层发出的报文,读取报文所通过的端子的编号,从上述端子编号识别报文来自于收发SV报文和GOOSE报文的数据链路层模块或者来自于收发MMS报文的数据链路层模块;
如果识别的结果是报文来自于收发SV报文和GOOSE报文的数据链路层模块,则将检索项确定为与第一网络结构的应用层模块连接的端子的编号,从所有储存在界面模块中的端子编号筛选出符合检索项的端子编号,界面模块通过上述端子编号对应的端子向上层网络结构转发报文,从而实现上层网络结构对来自接口设备的报文的接收;
如果识别的结果是报文来自于收发MMS报文的数据链路层模块,则将检索项确定为与第二网络结构的网络层模块连接的端子的编号,从所有储存在界面模块中的端子编号筛选出符合检索项的端子编号,界面模块通过上述端子编号对应的端子向上层网络结构转发报文,从而实现上层网络结构对来自接口设备的报文的接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的端口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实现界面模块对接口设备的识别,所述接口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过程层设备、站控层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229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