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陆空双域变构涵道无人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94261.2 | 申请日: | 2021-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5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荣;庄启彬;张子捷;张焕彬;温潍齐;何星宇;朱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C37/00 | 分类号: | B64C37/00;B60F5/02;B64C11/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魏思凡 |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陆空 双域变构涵道 无人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陆空双域变构涵道无人机,其包括机身、连杆机构和驱动组件;结构简单但具有适应陆空双域行动的能力,通过在机身与驱动组件之间设置连杆机构,使得利用连杆机构即可改变驱动组件的工作状态来达到改变无人机工作状态的目的,整体状态切换过程简单,同时驱动组件的各组成件在两种工作状态下均能起到正向作用,解决了现有无人机状态切换时有较多组件无法同时适用双状态的工作反而增加整体重量和阻力起到反向作用。有陆地模式与飞行模式,可以做到无缝的在两种模式之间进行转换而无需其他辅助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于双域无人机领域,具体是一种陆空双域变构涵道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有动力、可控制、可执行多种任务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自诞生以来,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作为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武器,无人机在侦察、监视、通信、远距离攻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无人机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各国在无人机的民用方面逐渐开放。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应急搜救、农林、环保、交通、通信、影视航拍等多个领域。毫无疑问,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民用无人机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陆空两栖系统要兼具地面运动能力和空中运动能力,其功能是地面机器人和飞行机器人的结合设计。目前国内外对于陆空两栖系统平台机械结构设计都各自特点,且是针对特定场景而设计的。常用的地面机器人有轮式结构、履带结构、仿生足式结构以及几种复合式结构。相对于轮式和履带式两种结构的机器人来说,使用仿生足式结构的机器人对于复杂的非结构化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而飞行机器人常用的有固定翼式、多旋翼式、倾转式、直升机式等结构形式,其中多旋翼相对于其他的形式结构具有可控性强、机动性好等优势,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案。因此多旋翼式结构渐渐成为陆空两栖系统平台最主要结构方式。目前流行的陆空两栖平台区别也仅在于地面行走部分的设计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陆空双域变构涵道无人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陆空双域变构涵道无人机,其包括机身、连杆机构和驱动组件;
所述连杆机构对称设置于机身两侧,所述驱动组件对应设置在连杆机构一端;
所述连杆机构用于改变驱动组件的工作状态,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转动件。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驱动杆,所述机身上对应驱动杆设置有用于控制驱动杆摆动的第一舵机,所述驱动杆一端与第一舵机输出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推杆一端转动链接,所述推杆与机身之间设有限位摆杆,所述限位摆杆一端与推杆中部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机身一侧的底角转动连接,所述推杆另一端与驱动组件底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底座与机身之间设有从动杆,所述从动杆一端与机身一侧的顶角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驱动组件底座远离推杆的一端连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座、电机和转动件,所述电机座通过销连接于驱动组件底座上,所述电机一端安装于电机座上,其另一端与转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机座摆动角度的第二舵机。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涵道件,所述涵道件套设在转动件外围并与电机座外缘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所述机身为镂空式双层矩形架,所述机身内设有舵机安装槽,所述机身四角对应连杆机构开设有安装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为螺旋桨式叶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舵机工作带动驱动杆摆动推动推杆向外移动直至所述驱动组件底座从竖直状态摆动至水平状态,完成无人机从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的转变过程,过程中所述限位摆杆和从动杆配合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942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