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再生聚乙烯无纺布的方法及再生聚乙烯无纺布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92386.1 | 申请日: | 2021-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4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罗章生;李磊;夏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当盛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4H3/007 | 分类号: | D04H3/007;D01F6/04;D01F13/04;D01D13/02;D01D5/11 |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再生 聚乙烯 无纺布 方法 | ||
一种制备再生聚乙烯无纺布的方法及再生聚乙烯无纺布,涉及聚乙烯回收领域。先测定再生聚乙烯的熔融指数;将再生聚乙烯搅拌升温至第一温度;加入溶剂,搅拌升温至第二温度;升温至所述第二温度后,加压至预设压力,升温至第三温度,搅拌形成均匀的纺丝液;将纺丝液喷出以形成纤维束;采用高压空气对所述纤维束进行开纤,以形成网状蓬松纤维;对所述网状蓬松纤维进行后处理,得到再生聚乙烯无纺布。所制备的再生聚乙烯无纺布呈不透明白色,其克重均匀、表面光滑、柔韧轻薄、无毒无味,具有良好力学性能、透气性、抗渗水性,具有较好的印染性能,有效实现聚乙烯回收废料的增值化和再利用,可在防护服和文创制品等领域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回收领域,特别是涉及通过闪蒸法工艺,制备具有良好力学性能、透气性、抗渗水性等优点的一种制备再生聚乙烯无纺布的方法及再生聚乙烯无纺布。
背景技术
聚乙烯是烯烃类四大通用材料之一,常用作管材、瓶材、桶材、包装膜材和电器外壳等,产量和用量都很大。但相应也产生了大量的固废垃圾,对自然环境带来伤害。不同于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乙烯类废固无法通过堆肥或自然降解等方法进行处理,主要通过回收、分离、清洗、脱水,再重新挤出造粒成切片二次料,从而在次一级产品线得到应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前对聚乙烯废料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研究,主要包括废旧聚乙烯的直接再生、改性再生和裂解再生三个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一些废聚乙烯再利用的新方法和技术,例如:制成竹粉/废旧聚乙烯复合材料、废旧聚乙烯催化裂解制取燃油、废聚乙烯塑料膜再生利用直接制膜工艺等。但这些技术依旧存在再利用处理组分复杂,过程繁琐,成本高等缺点。开发一种能直接、简单、高效地将聚乙烯废固增值化的实用工艺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可以实现聚乙烯回收料的直接、高效、高价值再利用,可以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废旧塑料循环使用。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轻薄、无毒无味、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通过改变加工装置和聚合物原料可做出不同的厚度、手感、硬度等。现有技术中,并没有采用制造无纺布的方式来回收利用聚乙烯。
本发明采用闪蒸纺丝法制造无纺布,回收利用聚乙烯。闪蒸纺丝法常规工艺是将一定量的聚乙烯在高温高压下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纺丝液,纺丝液由喷丝头喷出后成超细纤维丛丝,丛丝静电分丝分离后形成纤维网,最后,纤维网热轧形成无纺布。闪蒸纺丝法常规工艺无法直接适用于再生聚乙烯的无纺布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回收聚乙烯再利用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操作简单、赋能明显且直接高效的一种制备再生聚乙烯无纺布的方法,基于闪蒸法制备,可生产出综合性能良好的再生聚乙烯无纺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再生聚乙烯无纺布。
所述制备再生聚乙烯无纺布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测定再生聚乙烯的熔融指数;
2)将再生聚乙烯搅拌升温至第一温度;
3)加入溶剂,搅拌升温至第二温度;
4)在升温至第二温度后,加压至预设压力,升温至第三温度,搅拌形成均匀的纺丝液;
5)将纺丝液喷出以形成纤维束;
6)采用高压空气对纤维束进行开纤,以形成网状蓬松纤维;
7)对网状蓬松纤维进行后处理,得到再生聚乙烯无纺布。
在步骤1)中,所述再生聚乙烯料为回收边角料,可采用常规聚乙烯回收处理工艺进行回收,具体步骤可为:清洗-分拣-粉碎-清洗-脱水干燥-挤出机熔融、挤出和造粒;所述再生聚乙烯的熔融指数的大小可为0.10~0.95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当盛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当盛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923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