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88674.X | 申请日: | 2021-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6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鲁德祥;鲁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德祥 |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C10K1/04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倪文霞 | 
| 地址: | 433226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炉 煤气 冷却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它包括圆形冷却塔体、板式冷却器,圆形冷却塔体上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圆形冷却塔体为中空结构;板式冷却结构、氨水分布器和氨水及渣油收集器均布置在圆形冷却塔体内,板式冷却结构位于氨水分布器与氨水及渣油收集器之间;进液总管、出液总管和氨水及渣油排出总管均设置在圆形冷却塔体外侧;进液总管内设置冷却剂;板式冷却结构分别与进液总管、出液总管连接;渣油排出总管与氨水及渣油收集器连接、且与圆形冷却塔体连接。本发明具有体积小、受压力能力好、密封性好、传热系数高、节能降耗的优点。本发明还公开了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本发明还涉及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焦炉煤气(即焦炉荒煤气)初冷、终冷的冷却工艺流程:来自焦炉~82℃的焦炉荒煤气,与焦油和氨水沿吸煤气管道至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后焦炉荒煤气由上部出来,进入横管初冷器分两段冷却。上段用32℃循环水,下段用16℃制冷水将煤气冷却至21~22℃。由横管初冷器下部排出的煤气,进入电捕焦油器,除掉煤气中夹带的焦油,再由煤气鼓风机压送至脱硫工段。为了保证初冷器冷却效果,在上段中部、下段连续喷洒焦油、氨水混合液,在其顶部用热氨水定期冲洗,以清除管壁上的焦油、萘等杂质。初冷器上、中段排出的冷凝液经水封槽流入上段冷凝液槽,用泵将其送入初冷器中段循环喷洒,多余部分送吸煤气管道。
现有焦炉煤气(即焦炉荒煤气)冷却一般采用传统方形横管冷却器,该设备现存弊端如下:1)体形大体积重:5000m2换热面积的外形尺寸:5m×3.2m×28m。重量约260吨,无法运输,只能现场制作,加工周期长,一般在四至六个月。2)受压易形变:由于外形呈方形结构承受压力能力较差,长时间运行外形容易变形出现安全隐患。3)受热不均影响换热:横管冷却器在热交换过程中换热管形成阳面和阴面,导致换热效率降低,能耗过大。4)后期维护难:由于设备没有人孔设计,导致检修困难。
现有技术对传统方形横管冷却器进行了升级,升级版方形横管冷却器的特点如下:1)重量减小:将传统横管排布改为斜管排布,外部弯管连接改为直接法兰连接,减少了外部弯管连接。2)密封性变差:由横管改为斜管设计,增加了焊接难度,焊接部位易发生泄漏问题。3)根本问题未得到改善:受压易形变、受热不均影响换热、无人孔设计后期维护难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若焦炉煤气(即焦炉荒煤气)初冷、终冷的冷却工艺未能将80℃度左右的焦炉荒煤气冷却至20度左右,将无法在下个工序中利用。
因此,开发一种体积小、受压力能力好、密封性好、传热系数高、节能降耗的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主要应用于焦炉煤气(即焦炉荒煤气)初冷、终冷阶段,能将80℃度左右的焦炉荒煤气冷却至20度左右、满足下一阶段的使用需求,体积小、受压力能力好、密封性好、传热系数高、节能降耗。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为了提供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焦炉荒煤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冷却塔体、板式冷却器、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圆形冷却塔体上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圆形冷却塔体为中空结构;
板式冷却结构、氨水分布器和氨水及渣油收集器均布置在圆形冷却塔体内,板式冷却结构位于氨水分布器与氨水及渣油收集器之间;
进液总管、出液总管均设置在圆形冷却塔体外侧;
进液总管内设置冷却剂;
板式冷却结构分别与进液总管、出液总管连接;
板式冷却结构包括多个板式冷却子结构;
多个板式冷却子结构在圆形冷却塔体内呈分层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德祥,未经鲁德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86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