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毂托架构造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74578.X | 申请日: | 2021-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3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 发明(设计)人: | 占部博之;丰岛贵行;松泽俊明;竹中透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B60G21/05;B60G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周丽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轮毂 托架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车辆的行进性提高、制动时的稳定性提高的轮毂托架构造。本发明的轮毂托架构造(1)的特征在于,将拖曳臂(15)与轮毂连结的轮毂托架(3)具备:轮毂安装面(11);将轮毂安装面(11)的前部与拖曳臂(15)连结的前侧连结面(11);以及将轮毂安装面(11)的后部与拖曳臂(15)连结的后侧连结面(13),前侧连结面(11)与后侧连结面(13)分别形成为沿上下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轮毂安装面(11)与前侧连结面(11)所成的角度(α)大于轮毂安装面(11)与后侧连结面(13)所成的角度(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毂托架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将拖曳臂的摆动侧端部与轮毂架(轮毂)连结的轮毂托架的轮毂托架构造,已知在轮毂托架的前部具有在从车轮外侧施加横向力时能够沿车宽方向弹性压缩的由水平板体形成的连结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根据这样的轮毂托架构造,能够利用前述连结部实现轮胎的内倾控制,能够谋求例如基于等效侧偏刚度(effective cornering power)增加的车辆的行进性提高、制动时的稳定性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168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轮毂托架构造中,为了针对横向力实现内倾特性及刚性中心的前倾化,需要将前后具有刚性差的衬套相对于轮毂架配置在适当的位置,构造变得复杂。另外,若简化设为前后对称的形状,则由于与轮毂架的接合基本上都是借助轮毂托架的焊接,因此着力点比轮胎接地点靠后,从而若仅是轮胎与轮毂托架的组合,则在构造上存在针对横向力而变为外倾特性的问题。并且,在现有的轮毂托架构造中,由于连结部由水平板体形成,因此认为轮毂托架针对横向力而在上下方向上倾斜。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车辆的行进性提高、制动时的稳定性提高的轮毂托架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前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轮毂托架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拖曳臂,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一端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车身;轮毂,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车轮;以及轮毂托架,其将所述拖曳臂与所述轮毂连结,所述轮毂托架具备:安装面,其沿上下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供所述轮毂安装;前侧连结面,其将所述安装面的前部与所述拖曳臂连结;以及后侧连结面,其将所述安装面的后部与所述拖曳臂连结,所述前侧连结面与所述后侧连结面分别形成为沿上下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前侧连结面所成的角度(α)大于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后侧连结面所成的角度(β)。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轮毂托架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车辆行驶时的无意识的车轮校准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轮毂托架构造的悬架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II方向观察的轮毂托架构造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轮毂托架构造的动作说明图。
图4是示出轮毂托架构造的第1变形例的构成及其动作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轮毂托架构造的第2变形例的构成及其动作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轮毂托架构造的第3变形例的构成及其动作的立体图。
图6B是示出从图6A的Vb方向观察的第3变形例的轮毂托架构造的构成及其动作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轮毂托架构造的第4变形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745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