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3-乙酰氧基丙醛一步加氢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374291.7 | 申请日: | 2021-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2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 发明(设计)人: | 严丽;王国庆;丁云杰;姜淼;马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1J31/24 | 分类号: | B01J31/24;B01J35/10;C07C67/293;C07C69/14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酰 丙醛 一步 加氢 制备 丙二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3‑乙酰氧基丙醛一步加氢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所述反应以3‑乙酰氧基丙醛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步反应合成1,3‑丙二醇。所述方法采用高分散Cu基催化剂,催化剂制备采用氨诱导的沉积沉淀法,催化剂由主要活性组分、金属助剂以及载体材料组成。其中,主要活性组分为Cu,金属助剂选自Zr、Ba或La金属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载体材料选自硅藻土、白炭黑、MCM‑41、SiO2微球、SiO2纳米颗粒或SBA‑15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本发明方法可以使3‑乙酰氧基丙醛一步反应制备高值化学品1,3‑丙二醇,反应活性和选择性优异,反应工艺简单易行,适用于实际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3-乙酰氧基丙醛一步加氢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属于多相催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可直接作为抗冻剂、增塑剂、洗涤剂、防腐剂和乳化剂的合成原料,也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聚合物单体,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其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昂贵。目前已知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有环氧乙烷法(EO)、丙烯醛水合法(AC)、甲醛乙醛缩合法、甘油氢解法、生物法(MF)、醋酸乙烯酯氢甲酰化法等。国际市场主要由德国Degussa公司(AC)、美国Shell公司(EO)和美国Du Pont 公司(MF)三家垄断。其中环氧乙烷法反应条件苛刻需高温高压;丙烯醛属剧毒原料难于制备和储存;生物法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
开发以价廉易得的醋酸乙烯酯为原料经氢甲酰化、加氢、水解等反应过程制备1,3-丙二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如下所示,传统的醋酸乙烯酯法合成1,3-丙二醇路线需要三步反应,1)醋酸乙烯酯氢甲酰化反应生成3-乙酰氧基丙醛和2-乙酰氧基丙醛;2)3-乙酰氧基丙醛加氢反应生成3-乙酰氧基丙醇;3) 3-乙酰氧基丙醇发生水解反应生成1,3-丙二醇。
US4072709利用醋酸乙烯酯为原料,通过采用均相铑化合物为催化剂,通过氢甲酰化反应得到3-乙酰氧基丙醛和2-乙酰氧基丙醛,3-乙酰氧基丙醛再经过加氢反应和水解反应制得1,3-丙二醇。CN105523886同样利用醋酸乙烯酯为原料,采用多相铑催化剂,经多相氢甲酰化反应得到3-乙酰氧基丙醛,再经加氢反应和醇解反应制得1,3-丙二醇。
上述两个研究过程中,3-乙酰氧基丙醛制备1,3-丙二醇均需要经历加氢和水解/醇解两步反应,反应过程较为繁琐,且反应能耗较大。若可以通过一步反应,直接将3-乙酰氧基丙醛加氢制得1,3-丙二醇,将有效缩短反应工艺流程,大幅降低反应能耗,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将3-乙酰氧基丙醛经一步加氢反应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该反应具有优异的反应活性和目标产物1,3-丙二醇选择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3-乙酰氧基丙醛一步加氢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3-乙酰氧基丙醛一步加氢制备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3-乙酰氧基丙醛为原料,在Cu基催化剂作用下,一步反应合成 1,3-丙二醇。所述方法采用Cu基催化剂,催化剂制备采用氨诱导的沉积沉淀法,催化剂由主要活性组分、金属助剂以及载体材料组成。其中,主要活性组分为 Cu,金属助剂选自Zr、Ba或La金属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载体材料选自硅藻土、白炭黑、MCM-41、SiO2微球、SiO2纳米颗粒或SBA-15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首先进行加氢催化剂还原、然后进行加氢反应,所述反应条件为:还原温度为423-773K,还原压力为0.1-20.0MPa,还原氢气体积空速 100-20000h-1,加氢反应温度为453-503K,加氢反应压力为3-8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742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