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中单元与分布单元融合部署系统、相关方法及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66944.7 | 申请日: | 2021-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9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锋;田霖;张宗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24/04;H04W88/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熊敏敏 |
| 地址: | 210035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中 单元 分布 融合 部署 系统 相关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属于5G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集中单元与分布单元融合部署系统、相关方法及设备。本发明的方法,在核心网设备所在网络中部署CU‑DU服务器设备和外部CU服务器设备;当实时检测到的资源利用检测参数超过预设的上限阈值时,判断当前是否需要进行资源优雅切换;如需切换,则将CU‑DU由集中部署切换到分布部署;当资源利用检测参数低于预设的下限阈值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资源优雅切换;如需切换,则将CU‑DU由分布部署切换到集中部署;否则不进行切换。本发明当5G资源利用率发生变化时,实时根据资源消耗情况进行优雅切换,解决CU‑DU集中部署的5G基站的性能瓶颈,提升5G基站资源可扩展性和系统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中单元与分布单元融合部署系统、相关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5G接入网系统的BBU软件分为CU(Central Unit,集中单元)和DU(DistributedUnit,分布单元)两个逻辑节点。5G接入网系统的BBU软件采用CU-DU架构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小区间协作增益,实现集中负载管理;高效实现密集组网下的集中控制,比如多连接、密集切换;获得池化增益,使能NFV/SDN,满足运营商某些5G场景的部署需求。其中,CU为集中式节点,包含协议栈RRC(空口资源控制)、SDAP(业务数据应用单元)、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子层功能;DU为分布式节点,包含射频处理功能、RLC(无线链路控制)、MAC(媒质接入控制)以及PHY(物理层)等基带处理功能。CU和DU的逻辑体系可分为两种,即CU-DU分布部署架构和CU-DU集中部署架构。CU和DU之间通过F1接口连接。
在设备实现上,CU和DU部署方式可以两种方式灵活选择,即CU-DU分布部署和CU-DU集中部署。
如图1所示,在CU-DU分布部署方式下,CU和DU部署在分离的服务器设备(CU服务器设备和DU服务器设备)上,通过F1接口进行有线网络通信。这种部署方式下,CU和DU各自占用一个硬件服务器设备,CU和DU软件的性能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增加了硬件成本。
如图2所示,CU和DU集中部署方式下,CU和DU部署在同一个硬件服务器设备(即CU-DU服务器设备)上。这种部署方式下,节省了硬件成本,但是可能出现用户接入量或用户业务量超出硬件服务器处理能力的情况,导致CU-DU集中部署的基站出现性能瓶颈,从而影响用户的接入或业务体验。
因此,在用户数和业务量不确定的地方进行5G基站的部署,选择集中部署还是分布部署的方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中单元与分布单元融合部署系统、相关方法及设备,采用分布式部署和集中式部署的融合部署方案,通过优雅切换的方式解决CU-DU集中部署的5G基站的性能瓶颈,提升5G基站资源可扩展性和系统可靠性。
具体地说,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集中单元进行切换判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时对指定的资源利用检测参数进行检测,与预设的上限阈值或下限阈值进行比较;
若集中单元的部署方式为CU-DU集中部署方式,则当实时检测到的资源利用检测参数超过预设的上限阈值时,所述集中单元判断当前是否需要进行资源耗尽优雅切换;如果需要切换,则上报资源耗尽优雅切换请求;如果不需要切换,则不进行切换;
若集中单元的部署方式为CU-DU分布部署方式,则当实时检测到的资源利用检测参数低于预设的下限阈值时,所述集中单元判断当前是否需要进行资源低耗优雅切换;如果需要切换,则上报资源低耗优雅切换请求;如果不需要切换,则不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资源耗尽优雅切换为将CU-DU服务器设备上的集中单元功能切换到外部CU服务器设备;所述资源低耗优雅切换为外部CU服务器设备上集中单元功能切换到CU-DU服务器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未经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669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桁架分片组装胎架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纹理膜片的内凹贴合手机盖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