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对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进行观测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63353.4 | 申请日: | 2021-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0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业茂;刘健犇;周兵;谢辉春;倪园;刘震寰;万保权;胡静竹;贺伟;刘兴发;王延召;周翠娟;陈玉龙;王志高;田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贾银秋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交流 输电 线路 电磁 环境 进行 观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进行观测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分别在交流输电线路的待观测线路周边设置测量设备;通过工频场强仪的场强探头测量待观测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和磁场,获取工频电场和磁场数据;通过多通道噪声分析仪的多个噪声传声器测量距离线路不同距离的可听噪声,获取多个可听噪声数据;通过无线电干扰测量仪测量距离输电线路预设范围内的无线电干扰,获取无线电干扰数据;通过激光测距仪测量各相导线的对地高度和导线相间距离,获取线路布置数据;通过气象参数测量仪测量线路周围的气象参数,获取气象数据;将获取的测量数据发送至观测点的存储设备进行存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电磁环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对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进行观测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网快速发展,输电线路越来越多、越来越临近居民区,同时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输变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关注越来越多。测量获取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实际水平,进而控制电磁环境影响已成为电网环保领域重要研究问题。输电线路目前环保通常对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测试一般只在无雨、无雪的好天气进行,而线路电晕在雨、雪、雾等坏天气较好天气更为明显,产生的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影响更大,人们的投诉更多,获取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电磁环境水平极其重要,而获取各种天气下的电磁环境水平主要依赖于长期观测,常规的测量方法和装置一般难以满足全天候长期观测的需要,长期观测通常时间持续一年甚至数年,而输电线路长期观测点一般位于雪域高原、深山老林、高寒极地等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的野外,不仅长期有人值守生活工作困难、费时费力,而且有些长期测点还因人迹罕至根本找不到合适的长期值守人员,迫切需要实现长期观测系统在无人值守下的自动化运行和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对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进行观测的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如何在无人值守环境中,如观测站地处深山老林甚至高原雪山,对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节环境进行自动化测试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进行观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在交流输电线路的待观测线路周边设置测量设备,所述测量设备包括:工频场强仪、多通道噪声分析仪、无线电干扰测量仪、激光测距仪、气象参数测量仪和存储设备;所述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工作无先后关系;
通过所述工频场强仪的场强探头测量所述待观测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和磁场,获取工频电场和磁场数据;
通过所述多通道噪声分析仪的多个噪声传声器测量距离所述线路导线不同距离的可听噪声,获取多个可听噪声数据;
通过所述无线电干扰测量仪测量所述线路外预设位置的无线电干扰,获取无线电干扰数据;
通过所述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线路各相导线的对地高度和导线相间距离,获取线路布置数据;
用于通过所述气象参数测量仪测量所述待观测线路所在区域的气象参数,获取气象数据;
将所述工频电场和磁场数据、所述多个可听噪声数据、所述无线电干扰数据、所述位置数据以及所述气象数据发送至观测点的存储设备进行存储。
优选地,所述工频场强仪的场强探头设置于待观测线路下方的预设距离处;所述多通道噪声分析仪包括多个噪声传声器和多通道分析仪,所述多个噪声传声器分别按与所述待观测线路导线不同的预设距离设置,所述噪声传声器至少为3个;所述无线电干扰测量仪设置于待观测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的15-25米处;所述激光测距仪设置于所述待观测线路边相导线外预设距离处;所述气象参数测量仪设置于所述待观测线路边相导线外预设距离处。
优选地,在观测点内或外布置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用于监控所述测量设备以及所述存储设备的运行状况,获取运行状况图像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633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乘员防受伤结构
- 下一篇:存储器子字驱动器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