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终端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362336.9 | 申请日: | 2021-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7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周琦;张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9F9/33;H10K59/12;H10K59/80;H10K50/85;H10K50/8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金伟英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制作方法 终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具有可弯折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显示基板位于可弯折区的至少部分区域处于褶皱状态且包括光发散段和光聚集段中至少一者;及光调整层,成形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光调整层包括位于可弯折区的第一光调整部;第一光调整部包括第一光调整段,第一光调整段位于光发散段的出光侧并聚集由光发散段出射的光线;和/或第一光调整部包括第二光调整段,第二光调整段位于光聚集段的出光侧并发散由光聚集段出射的光线。如此,通过第一光调整段及第二光调整段,从光调整层出射的光线最终被调整后正常出射,减弱在展平使用显示面板时用户能够感受到的折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诸如智能手环、手表等智能终端的类型越来越多;为了满足用户对大屏幕和便携性的要求,带有可折叠屏幕的终端设计应运而生,而可折叠屏幕经过多次开合后,开合部位会有比较明显的褶皱现象。
可折叠屏幕一般由柔性显示屏制得,柔性显示屏(OLED)在弯折后,弯折部分的中性层不受力(其中,中性层外侧材料受到拉应力,中性层内侧材料受到压应力),使得柔性显示屏从弯折状态展平后,由于屏体内部受到拉伸及压缩应力的材料并不会完全恢复形变,表面发生褶皱现象。
在使用过程中,柔性显示屏随着褶皱的波动而对显示效果产生影响,使人视觉上感受到弯折部的明暗变化,并察觉到折痕。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折叠屏展平使用时弯折部发生的褶皱现象使用户能察觉到折痕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终端。
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可弯折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显示基板位于所述可弯折区的至少部分区域处于褶皱状态且包括光发散段和光聚集段中至少一者;及
光调整层,所述光调整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光调整层包括位于所述可弯折区的第一光调整部;
其中,所述第一光调整部包括第一光调整段,所述第一光调整段位于所述光发散段的出光侧并聚集由所述光发散段出射的光线;和/或
所述第一光调整部包括第二光调整段,所述第二光调整段位于所述光聚集段的出光侧并发散由所述光聚集段出射的光线。
上述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在展平状态下,显示基板位于可弯折区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光聚集段及光发散段中的至少一者,光调整层的第一光调整部包括第一光调整段和第二光调整段中的至少一者。其中,第一光调整段位于光发散段的出光侧并聚集由光发散段出射的光线,第二光调整段位于光聚集段的出光侧并发散由光聚集段出射的光线。如此,对应光发散段在光调整层上设置第一光调整段,利用第一光调整段聚集由光发散段出射的光线,对应光聚集段在光调整层上设置第二光调整段,利用第二光调整段发散由光聚集段出射的光线,从光调整层出射的光线最终被调整后正常出射,防止可弯折区因为存在光聚集段及光发散段而影响出光亮度,减弱在展平使用显示面板时用户能够感受到的折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显示基板的部分区域处于褶皱状态且包括被构造为所述光发散段的凸褶皱;其中,所述凸褶皱向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凸起;
所述第一光调整段位于所述凸褶皱的出光侧并聚集由所述凸褶皱出射的光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显示基板的部分区域处于褶皱状态且包括被构造为所述光聚集段的凹褶皱;其中,所述凹褶皱向所述显示基板的背光侧凹陷;
所述第二光调整段位于所述凹褶皱的出光侧并发散由所述凹褶皱出射的光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623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