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升降棚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61701.4 | 申请日: | 202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0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项乐宏;胡俊浩;李方圆;林涛;王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00 | 分类号: | E04H6/00;E04B1/343;E04B1/38;E04B1/58;E04C3/30;A01G9/02;A47G7/04;H02G3/08;B60S3/04 |
代理公司: | 浙江中桓凯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76 | 代理人: | 罗继元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棚,包括:顶棚部,顶棚部位于升降棚的上端;花架,花架与顶棚部连接;可升降立柱,可升降立柱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升降立柱用于升降顶棚部和花架;驱动部,驱动部与升降棚连接,驱动部用于控制可升降立柱的升降。本发明通过可升降立柱的设置实现对顶棚和花架的升降,可适应车高,也方便植物养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棚架构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升降棚。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种棚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置和工具。棚架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场景,例如花房、车棚等。现有的棚架大多采用立柱和顶棚的设计,便于通风、遮阳。
但是,在实际使用棚架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棚架的高度是固定的且很难改建,而随着日常的使用,人们对棚架高度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若将棚架设置成可升降的模式,通过升降顶棚可以适应不同车高的车辆停车;若在顶棚上设置花架种植植物,通过升降花架,方便对顶部植物的养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可升降立柱的设置实现对顶棚和花架的升降,可适应不同车高的车辆停车,还便于对棚顶花架上的植物的养护。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棚,包括:顶棚部,顶棚部位于升降棚的上端;花架,花架与顶棚部连接;可升降立柱,可升降立柱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升降立柱用于升降顶棚部和花架;驱动部,驱动部与升降棚连接,驱动部用于控制可升降立柱的升降。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可升降立柱的设置实现对顶棚和花架的升降,可适应不同车高的车辆停车,还便于对棚顶花架上的植物的养护。顶棚部主要用于遮阳防晒、遮风挡雨。花架用于养殖花卉等植物,而且与顶棚部固定连接。可升降立柱与顶棚部固定连接,可升降立柱可以使顶棚部和花架随之一起升降。驱动部给可升降立柱的运动提供动力,并控制可升降立柱的升降。所以,通过控制可升降立柱可以控制顶棚和花架的升降,从而使升降棚适应不同车高的车辆停车,还便于对棚顶花架上的植物的养护。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花架包括:壳体,壳体与顶棚部连接;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位于壳体的上端;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位于壳体的下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安全的美化升降棚的外观。在日常使用棚架的过程中,人们会有在棚架的上侧种植植物,以美化棚架的需求。但是,若是将盆栽等植物直接放置于棚架的上端,会有盆栽掉落砸伤人员的风险。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壳体、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等部件将安全与种植植物结合起来。其中,壳体用于容纳土壤,第一开口用于供植物生长,第二开口用于使多余的水分流出壳体,将三者配合起来可以完成在顶棚部种植植物的需求。通过将壳体连接于第二顶梁,可以防止种植植物的壳体有坠落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顶棚部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可升降立柱连接;第一顶梁,第一顶梁与第一连接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加固可升降立柱的连接,防止顶棚部的倾斜。第一顶梁横架在两个第一连接件之上,即第一顶梁连接两个可升降立柱,第一顶梁加固了两个可升降立柱之间的连接。第一顶梁还使得两个可升降立柱同时上升和下降,防止由于可升降立柱升降速度不同或者升降方向相反造成的顶棚部倾斜或者断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顶棚部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可升降立柱连接;第二顶梁,第二顶梁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和/或,第二顶梁与第一顶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617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顶推装置
- 下一篇:临床磁共振设备的综合能力评定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