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绕径缝制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61111.1 | 申请日: | 202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91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苏军强;丛洪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缝制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绕径缝制方法及其装置,属于特种缝制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内撑、螺旋形缝针、驱动机构、回收机构、挑线机构和供线机构;沿所述内撑的轴向外周分布有沟槽,沟槽的路径与金属支架的路径一致,宽度与螺旋形缝针的外直径相匹配;螺旋形缝针为弹性伸缩结构,未发生形变下的长度大于沟槽的路径长度,其头部设有针尖,尾部设有穿线孔;驱动机构可拆卸地设于螺旋形缝针的末端;回收机构可拆卸地设于螺旋形缝针的前端;挑线机构沿沟槽的路径方向设置,端部为钩状;供线机构设于螺旋形缝针的尾部。本发明能够实现对柔性材料制备的小管径物体的绕径缝制,解决了人造血管及类似场景下的绕径缝制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种缝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绕径缝制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器械及相关领域,需要用到人造血管等进行辅助治疗和康复修复,其用途包括人造血管植入(类似心脏支架)、血液透析等。
目前,制造人造血管100的材料主要包括支架101、高分子过滤膜102和将两者缝合在一起的缝线103,如图1所示。从人造血管100的结构来看,主要是将高分子过滤膜102缝合形成一个管状通道,然后将特殊的金属合金支架101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缝制于该管状通道内,用手术用的缝线103将高分子过滤膜102和支架101绑缚在一起,从而形成人造血管100。
(1) 该金属支架一般是由记忆性合金材料(如钛合金)制作,具有高弹性、高收缩比、具有形状性能等特点或功能。并且,该支架要预先进行高温定型,首尾端需闭合形成一个类似王冠形状的多重“W”形环状结构,其中首尾端的闭合需在高温下进行。
(2)人造血管的孔径一般在1cm到5cm之间,长度为10~50cm。现行缝制工艺要求:必须先将高分子滤材缝合成起来,形成一个筒状的形式(下文称之为:“血管壁”),然后再将支架放进去,然后才能将两者进行绑缚式缝合。
(3)从现状来看,目前人造血管的缝制都是且只能是采用人工缝制。其原因是,支架预先形成一个立体的“W”形环状物体,且需将其装入“血管壁”内,随后的缝制工作就属于3D缝合的范畴。而3D缝合技术属于世界性难题,目前基本都是靠人手缝制才能完成。
现实中,随着劳动力日益短缺以及用工成本急剧上升,业界急需能够实现自动缝制的技术或缝制系统。涉及到人造血管的自动化缝制问题,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各式缝纫机械,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于:
(1)从缝纫机的机械结构来看,无论是链式线迹还是锁式线迹的成缝结构,都需要针杆机构与梭机构(底梭或弯针)配合才能完成缝制线迹。但是,现有的底梭或弯针机构的直径都太大,远远超过5cm的范围,无法套入人造血管的筒内,也就无法实现机器缝制。
(2)如前所述,由于支架首尾端的闭合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实现,所以,将支架展平与滤材薄膜先缝合再卷起成筒状的思路不具有可操作性。
(3)为实现替代人工的目的,有人探索采用两个或者多个机械手实现缝制,如国外的达芬奇机械手,该类技术有可能能够实现目标,但是需要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支撑,其实现成本极高(百万美元级别),针对人造血管的销售价格来说,不具有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需要寻找一种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对人造血管这类小管径、需绕径缝制(即沿支架路径)的自动化缝制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径缝制方法及其装置,能够实现对柔性材料制备的小管径物体的绕径缝制,解决了人造血管及类似场景下的绕径缝制困难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611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