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衣物晾晒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57281.2 | 申请日: | 2021-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6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雨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D06F57/12 | 分类号: | D06F57/12;D06F57/10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兵魁 |
| 地址: | 241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衣物 晾晒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的衣物晾晒装置,所述的衣物晾晒装置包括晾衣架活动架(1),晾衣架活动架(1)后部连接安装座(2),晾衣架活动架(1)上部设置遮挡板(3),安装座(2)上设置T型槽Ⅰ(4),遮挡板(3)上部设置T型槽Ⅱ(5),密封条(6)一端卡装在T型槽Ⅰ(4)内,密封条(6)另一端卡装在T型槽Ⅱ(5)内,安装座(2)和晾衣架活动架(1)之间通过伸缩气缸(7)连接,本发明所述的衣物晾晒装置,能够方便可靠实现衣架打开和收起,防止打开晾晒衣物时衣物淋雨,确保收起时保护衣架,避免雨水进入衣架下部,提高衣架使用寿命和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衣物晾晒装置。
背景技术
晾衣架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由于空间等问题,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将衣服晾晒于室外,如今市面上有一些固定式的窗外晾衣架,结构是固定安装在窗外,缺点显明,使用较复杂,灵活性不高。而且,现有的晾衣架,防雨性能不足,衣物容易淋雨,衣架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可靠实现衣架的打开和收起,有效防止打开晾晒衣物时衣物淋雨,同时确保收起时保护衣架,避免雨水进入衣架下部,有效保护衣架,提高衣架使用寿命和使用便利性的衣物晾晒装置。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衣物晾晒装置,所述的衣物晾晒装置包括晾衣架活动架,晾衣架活动架后部连接安装座,晾衣架活动架上部设置遮挡板,安装座上设置T型槽Ⅰ,遮挡板上部设置T型槽Ⅱ,密封条一端卡装在T型槽Ⅰ内,密封条另一端卡装在T型槽Ⅱ内,安装座和晾衣架活动架之间通过伸缩气缸连接。
所述的衣物晾晒装置包括晾衣架左活动架和晾衣架右活动架,晾衣架左活动架后部和晾衣架右活动架后部分别连接一个安装座,晾衣架左活动架上部和晾衣架右活动架上部设置遮挡板,每个安装座和对应的晾衣架活动架之间通过一个伸缩气缸连接,伸缩气缸与气缸控制部件连接。
所述的晾衣架活动架下部设置凹进部,晾衣架左活动架的凹进部和晾衣架右活动架的凹进部之间设置晾衣杆。
所述的安装座固定安装在窗外墙面位置。
所述的安装座设置为呈T字形结构。
所述的安装座通过螺钉与窗外墙面固定连接。
所述的伸缩气缸一端与安装座活动铰接,伸缩气缸另一端与晾衣架活动架侧面活动铰接。
所述的伸缩气缸设置为能够同步伸缩的结构。
所述的密封条为橡胶材料制成的结构。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衣物晾晒装置,通过安装座,实现晾衣架活动架的活动交接,而伸缩气缸伸出时,推动晾衣架活动向远离墙体方向移动,直至打开,而伸缩气缸收缩时,拉动晾衣架活动下向靠近墙体方向移动,直至收起。而在晾衣架活动架打开或收起过程中,密封条始终可靠位于T型槽Ⅰ内和T型槽Ⅱ内,并且密封条位于T型槽Ⅱ内的部分随着晾衣架活动架和安装座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在T型槽Ⅱ内移动,但又始终确保晾衣架活动架和安装座之间密封,确保密封条始终起到遮挡雨水功能,避免雨水进入晾衣架活动架下部。而遮挡板位于晾衣架活动架上部,在晾晒衣物时,即便下雨,也能够起到这样雨水作用。而晾衣架收起后,晾衣架活动架下部靠近墙体,且始终能够避免雨水进入晾衣架活动架下部,避免风吹日晒,保护晾衣架,提高使用寿命。本发明所述的衣物晾晒装置,能够方便可靠实现衣架的打开和收起,防止打开晾晒衣物时衣物淋雨,同时确保收起时保护衣架,避免雨水进入衣架下部,保护衣架,提高衣架使用寿命和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未经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72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