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铸下注法防偏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55155.3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2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雄;杜思敏;林发驹;吴铖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7/06 | 分类号: | B22D7/06;B22D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306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市青白江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注 偏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尤其是模铸下注法;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钢液偏流的模铸下注法防偏流方法。模铸下注法防偏流方法,包括铸模,将与铸模底部连通的模底砖的高与比模底砖的流道孔的直径比设为5~7。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尤其是模铸下注法。
背景技术
模铸分上注法和下注法底注法,上注法适合大钢锭,下注法因为钢锭表面质量好而被广泛采用,世界上150kg~180t钢锭都有采用下注法。长期生产实践表明,模铸下注法受浇注过程钢液流向的影响,模铸时钢液充型不是处于中心,而是偏离中心一定角度,这不仅会形成“渣眼”,造成钢液二次氧化,而且会形成“迴流”,不但会将表面保护渣卷入,还使得夹杂物不易上浮,导致钢锭外来夹杂多。现场通过降低浇注速度可以减小“渣眼”大小和迴流力度,但不利于低过热度浇注。钢液卷渣、二次氧化等带来的夹杂往往尺寸较大且夹杂物处易产生应力集中。故为了稳定浇注过程钢液流向,减少钢锭外来夹杂,提高钢材产品质量,急需开发一种模铸下注法防偏流技术。
国内的一些企业与研究机构对模铸下注法开展了深入研究。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永钢共同对永钢钢锭浇注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从钢锭模工装参数、浇注用辅助材料、浇注工艺参数等入手分析了钢锭模高径比、锥度、绝热板及浇注温度、浇注速度等对钢锭内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钢锭模锥度、高径比的调整可提高钢锭内部质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中原特钢共同对中原特钢钢锭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降低钢锭帽容比、改进保温材料材质、降低钢水过热度等可综合提高钢锭内部质量。
他们对浇注过程钢液流向控制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通过增大模底砖孔径来降低钢流速度,此种方法虽然“起浪”明显减弱,但充入模内的钢液偏离中心依然形成强烈“迴流”。另一种研究方法将模底砖的入模竖直段延长,此种方法可有效改善充型钢流偏心问题,但入模竖直段过长将引起钢液流速的增加,对钢锭内部缩孔/疏松不利。
现有的模底砖的高径比为2.5~3,依旧会产生偏流的现象,现有技术中暂无对模底砖的高径比对钢液偏流影响的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钢液偏流的模铸下注法防偏流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模铸下注法防偏流方法,包括铸模,将与铸模底部连通的模底砖的高与比模底砖的流道孔的直径比设为5~7。
进一步的是,模底砖的高与比模底砖的流道孔的直径比为5。
进一步的是,模底砖的高与比模底砖的流道孔的直径比为6。
进一步的是,模底砖的高与比模底砖的流道孔的直径比为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经过不断地实验,发现当模底砖的高与比模底砖的流道孔的直径比设为5~7时,能够有效抑制进入模内的钢液的偏流,降低钢液充型速度,稳定钢液流向,从而起到防钢液偏流的作用。通过对浇注过程钢液流向的改进,避免了卷渣和二次氧化,避免外来夹杂物对钢液的污染,提高了钢锭洁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底砖的剖面图;
图2是模底砖和模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模底砖的高径比为2.5~3时模内钢液填充过程示意图;
图4是模底砖的高径比为5~7时模内钢液填充过程示意图;
由于需要通过不同颜色来体现模流的温度变化,进而体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所以图3和图4是彩色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模底砖1、铸模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51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小型复合能源装置
- 下一篇:无氟防水阻燃高强涤纶布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