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利治理用防洪堤浇筑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55049.5 | 申请日: | 2021-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2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宋欣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欣玲 |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E02B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利 治理 防洪堤 浇筑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利治理用防洪堤浇筑设备,包括驱动电机、基座、柱塞泵壳以及柱塞轴,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基座上,所述柱塞泵壳安装于基座上且与驱动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柱塞泵壳内设有柱塞配合结构,所述柱塞泵壳上设有一对对称的喷射结构,所述柱塞泵壳上设有自动调节结构与一对所述喷射结构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水利治理用防洪堤浇筑设备,在单个喷射泵壳上设置一对对称的喷射结构,可以通过自动调节结构对一对喷射结构进行喷射朝向的调节,配合支撑结构上的角度调节组件,调节喷射头的喷射角度,进而增加浇筑设备的作业面积以及作业效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治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水利治理用防洪堤浇筑设备。
背景技术
水利治理在我们国家一直都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比如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国家每年都有在有序的进行水利治理工作。在水利治理中,防洪又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防洪工程中,防洪堤是坚守河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防洪堤修筑时,现阶段多采用混凝土进行浇筑扩大砼基础,而现有的浇筑设备在进行防洪堤浇筑时,多采用单管喷射的结构进行浇筑,而泵体通常只为一个喷管进行供料,但是单管喷射的效率较低,且在浇筑过程中,单管喷射的角度有效,限制了作业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水利治理用防洪堤浇筑设备,解决了现有的背景技术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利治理用防洪堤浇筑设备,包括驱动电机、基座、柱塞泵壳以及柱塞轴,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基座上,所述柱塞泵壳安装于基座上且与驱动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所述柱塞泵壳内设有柱塞配合结构,所述柱塞泵壳上设有一对对称的喷射结构,所述柱塞泵壳上设有自动调节结构与一对所述喷射结构连接;
所述喷射结构包括:出料口、一对转动接口座、限位板、转动套、喷射管、支管、固定箍以及喷射头;
所述柱塞泵壳顶端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顶面设有一对转动接口座,所述转动接口座的顶面设有限位板,所述转动套套设于转动接口座上,所述转动套上连接有喷射管,所述喷射管外套设有支管,所述支管顶端设有固定箍,所述喷射头连接于喷射管端部且嵌装于固定箍内;
所述固定箍与支管顶端之间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固定箍之间设有角度调节组件。
所述自动调节结构包括:从动蜗轮套、一对支撑座、同轴反向蜗杆以及调节电机;
所述转动套外设置有从动蜗轮套,所述柱塞泵壳顶端位于一对所述转动接口座一侧设有一对支撑座,一对所述支撑座之间活动连接有同轴反向蜗杆,所述同轴反向蜗杆的驱动端连接有调节电机,所述从动蜗轮套与同轴反向蜗杆啮合。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若干螺钉、支撑杆、转动块以及转动轴;
所述支管的顶端一侧延伸出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通过若干螺钉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端部设有转动槽,所述固定箍的底端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与转动槽之间通过转动轴活动连接。
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旋转座、调节推杆以及转动环;
所述转动轴的两端贯通转动槽的外侧壁面,所述转动轴的端部延伸出调节杆,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旋转座,所述旋转座上活动安装有调节推杆,所述调节推杆的伸缩端上设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套设于调节杆的端部。
所述固定箍为一对对称的半环形结构的板块,所述固定箍端部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所述喷射头外部开设有环形结构的限位槽,所述固定箍套设于限位槽上。
所述同轴反向蜗杆为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蜗杆。
所述支撑架的底端设有三角形结构的加强板连接于支管的外壁面上。
所述调节杆的端部设有短柱,所述转动环套设于短柱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欣玲,未经宋欣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5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涡喷发动机旋转支架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碳化硅蜂窝陶瓷单元体快速烧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