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组学数据融合的药物敏感性预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49387.8 | 申请日: | 202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2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健;冯芮苇;谢雨峰;赖泯汕;郭越;曹戟;何俏军;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B20/00 | 分类号: | G16B20/00;G16B20/20;G16B20/50;G16B40/00;G16H70/4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曹兆霞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多组学 数据 融合 药物 敏感性 预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多组学数据融合的药物敏感性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细胞系的多组学数据、药物数据、药物对细胞系的半抑制浓度数据,其中,细胞系的多组学数据包括基因组学数据、蛋白组学数据、代谢组学数据;
构建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包括细胞系图表征模块、细胞系图特征提取模块、药物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块,其中,细胞系图表征模块用于将细胞系的多组学数据编码成细胞系多边图,即将每个样本的基因作为细胞系多边图的节点,并将基因对应的基因表达量、基因突变情况和拷贝数变异情况作为节点特征,以根据基因组学数据确定的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蛋白组学数据确定的基因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根据代谢组学数据确定的基因之间的代谢通路信息构建节点之间的连边;细胞系图特征提取模块包括由多个图卷积层组成的第一图神经网络单元和门控循环单元,相邻两个图卷积层之间通过门控循环单元连接,其中,第一图神经网络单元用于从细胞系多边图中提取细胞系特征,门控循环单元用于对提取的细胞系特征进行特征关注;药物特征提取模块用于从药物数据中提取药物特征;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块用于依据细胞系特征和药物特征预测药物的半抑制浓度;
以细胞系的多组学数据、药物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以药物对细胞系的半抑制浓度数据作为真值标签,对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优化;
利用参数优化后的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预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组学数据融合的药物敏感性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系图表征模块中,根据基因组学数据,计算两个基因的基因表达数据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以确定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当皮尔森相关系数大于设定阈值时,构建两个基因对应的节点之间的连边;
根据蛋白组学数据获取两个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蛋白相互作用,在存在蛋白相互作用的两个基因对应的节点之间构建连边,同时将相互作用的交互分数作为连边权重;
根据代谢组学数据获取基因之间的代谢通路信息,当多种基因同时出现在某一条代谢通路时,对这些基因对应的节点之间构建一条超边作为连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组学数据融合的药物敏感性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卷积层中,对节点特征进行三步特征聚合,包括:
第一步特征聚合,依据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的第一连边,确定当前节点的所有第一一阶邻居节点,通过以下公式(1)进行特征聚合;
(1)
其中,表示第
第二步特征聚合,依据基因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构建的第二连边,确定当前节点的所有第二一阶邻居节点,通过以下公式(2)进行特征聚合;
(2)
其中,表示第
第三步特征聚合,依据基因之间的代谢通路信息构建的第三连边,确定当前节点的所有第三一阶邻居节点,通过以下公式(3)进行特征聚合;
(3)
其中,表示第
当前节点的新节点特征经过经过节点门控单元进行注意力关注后的新节点特征作为下一卷积层的当前节点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938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ceph系统读写质量优化方法及服务端
- 下一篇:一种浪涌保护电路以及芯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