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家用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41002.3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3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赖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3/14;F24F13/30;F25B4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电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和回热器,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压缩机的一端相连接;节流元件设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同一侧,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节流元件的一端相连接,回热器内设置有可热交换的第一回热腔和第二回热腔,第一回热腔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节流元件的另一端,第二回热腔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和压缩机的另一端。这样,通过在冷媒循环中设有回热器,使得冷媒在流经回热器的时候能够进行热交换,不仅会让从冷凝器流出的冷媒具有更高的过冷度而从蒸发器流出的冷媒具有更高的过热度,而且能够合理利用经过回热器中冷媒的热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家用电器内通常使用冷媒流经冷凝器和蒸发器以构成家用电器的使用性能。在相关技术中,家用电器内的冷媒在经过冷凝器之后会具有一定的热量,这部分热量不仅会影响后续冷媒进入到节流元件内进行节流降压,降低使用性能,而且还会造成热量的浪费,从而降低能量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用电器,所述家用电机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且能够回收热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家用电器,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和回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节流元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节流元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中的一个为冷凝器且另一个为蒸发器;以及所述回热器内设置有可热交换的第一回热腔和第二回热腔,所述第一回热腔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节流元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回热腔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压缩机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家用电器,通过在冷媒循环中设有回热器,使得冷媒在流经回热器的时候能够进行热交换,不仅会让从冷凝器流出具有更高的过冷度而从蒸发器流出具有更高的过热度,而且能够合理利用经过回热器中冷媒的热量,提升家用电器的能量利用效率,使得家用电器具有更高的使用性能,且家用电器的使用更为环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热器包括:外壳和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将所述所述外壳的内部腔室分隔成所述第一回热腔和所述第二回热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为平直板或波纹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为粗糙度满足关系式α:0.1mm≤α≤0.25mm;和/或所述隔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凸起;和/或所述隔板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呈扁管状,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于第一进口管、第一出口管、第二进口管和第二出口管,所述第一进口管和所述第一出口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回热腔的两端,所述第一进口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出口管与所述节流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进口管和所述第二出口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回热腔的两端,所述第二进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出口管与所述压缩机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热器竖向设置,所述第一进口管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腔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出口管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腔的上方,所述第二进口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回热腔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出口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回热腔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中部,所述第一回热腔和所述第二回热腔的容积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到所述外壳两侧的距离不同,所述第一回热腔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回热腔的容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热器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回热腔位于所述第二回热腔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热腔内设置有过滤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未经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10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