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失浮后的打捞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40027.1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1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贾思洋;王春晓;刘长华;杨德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7/00 | 分类号: | B63C7/00;B63C7/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杰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坐底式 海床 观测 系统 失浮后 打捞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失浮后的打捞装置,包括作业渔船、总拖带缆、分支拖带缆、拖杆装置和拖钩装置;拖杆装置包括拖杆和沿拖杆长度方向分布的拖拉调节装置,拖拉调节装置整体转动安装于拖杆的一侧,并能绕拖杆的轴线向上或向下旋转90°,拖拉调节装置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挡泥板A和挡泥板B;拖钩装置布置于拖杆的另一侧,直径不大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上导流孔的孔径;分支拖带缆的数量与拖拉调节装置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连接,分支拖带缆的下端连接一个拖拉调节装置、上端连接总拖带缆的下端,总拖带缆的上端与作业渔船连接。本发明针对失去自浮能力的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进行人为打捞回收,成功率高,成本低廉,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失去自浮能力后的打捞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是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十分重要的技术装备,与海表浮标观测系统、空基遥感观测系统共同组成了全方位立体的海洋观测体系。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是目前海洋科学观测领域用于长期、定点获取海底及水体剖面环境参数数据的重要科研装置。
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布放后,在海底进行一定周期的数据获取,一个周期后,科研人员根据预订时间乘船到达布放海域进行回收。正常情况下,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除了搭载获取数据所必须的传感器之外,还需要配载释放装置,通常释放装置主要由声学释放器、浮球、回收缆等组成。科研人员通过控制释放器释放浮球,浮球携回收缆的一端上浮至水面,进而实现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的常规回收。
针对这种应用广泛的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会发生无法正常回收的情况,即失去自浮能力,必须人为打捞。例如:1)海床基观测系统在海底被渔船拖网挂住,在渔网的拖拽力下发生了倾倒,导致声学释放器向下颠倒,浮球释放后被扣在倾倒的海床基下方无法浮上水面;2)被废弃的流动渔网挂住,流网覆盖在海床基上方,声学释放器释放浮球后,浮球被绕进了流网中无法浮上水面;3)浮球被其他杂物或海生物卡住,无法上浮;4)声学释放器电量耗尽,无法接收释放命令;5)河口或极端天气影响导致潜标被泥沙覆盖,释放器无法接收信号,浮球无法释放,等等。该问题在我国近海观测领域显得尤为突出,尤其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由于捕捞作业频繁、废弃流网很多,导致很多科研单位在该海域布放的海床基无法正常回收,造成很大的科研损失。目前,对这一类失去自浮能力的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的打捞多是采用潜水员下潜搜寻的方式,对于浅水区域且流速缓慢能见度高的海洋环境比较适用,但通常研究热点海域海洋环境都比较复杂,大多情况下专业重型潜水员也无法下潜。
针对海底观测出现的此类问题,中国专利CN201911064236.0公开了释放器失灵潜标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该装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但是该装置针对性太强,只能对海底垂直排布且用缆系连接的潜标系统具有回收能力(通过特殊设计的打捞钩钩住潜标上的缆系),而对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没有抓力点,不具备回收能力;此外,该装置的使用需要两艘渔船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操作复杂,风险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失浮后的打捞装置及方法,针对失去自浮能力的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进行人为打捞回收。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失浮后的打捞装置,包括作业渔船、总拖带缆、分支拖带缆、拖杆装置和拖钩装置;
所述拖杆装置包括拖杆和沿所述拖杆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拖拉调节装置,所述拖拉调节装置整体转动安装于所述拖杆的一侧,并能绕拖杆的轴线向上或向下旋转90°,拖拉调节装置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挡泥板A和挡泥板B,当所述挡泥板A水平接触海底时,所述挡泥板B竖直向上,当所述挡泥板B水平接触海底时,所述挡泥板A竖直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00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