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8089.9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1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朝阳;徐懿;章立;郁文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10 | 分类号: | H01B13/10;H01B1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品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0 | 代理人: | 张明昌 |
地址: | 2130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架空 导线 绝缘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其结构包括固定盒(1),驱动装置(3),拉伸装置(4),限位装置(5);固定盒(1)上开设有凹槽(2),驱动装置(3)设置在固定盒(1)上,驱动装置(3)上固定连接拉伸装置(4),限位装置(5)设置在固定盒(1)的底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解决了人工手动对导线进行缠绕的过程中非常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通过对带电裸导线开展绝缘绕包工作,提高了裸导线的安全和线路供电的可靠性;2)通过进一步设计,本发明还具有限位功能,解决了现有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在绕包时容易出现偏移、影响绕包质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属于绕包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配电线路主要包括电缆线路和架空线路两种形式,架空线路由于结构简单,技术要求不是太高,设计施工费用低等因素而广泛应用;架空线路中,通常裸导线占比较高,但常常会受到线路通道下方过高的树木影响,其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会大大降低。
现有的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在使用时通常需要对线路停电后,人工手动对导线进行缠绕,过程中非常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并且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不具备定位作用,绕包时容易出现偏移,影响绕包质量,所以设计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解决现有占比较大的架空裸导线绝缘问题,是当务之急;尤其是设计一种可带电处理架空裸导线绝缘化装置,可大大减少配网对外停电时间,提供电网运行效率,提升供电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其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需要依赖人工手动对架空裸导线进行绝缘缠绕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其结构包括固定盒1,驱动装置3,拉伸装置4,限位装置5;固定盒1上开设有凹槽2,驱动装置3设置在固定盒1上,驱动装置3上固定连接拉伸装置4,限位装置5设置在固定盒1的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解决了人工手动对导线进行缠绕的过程中非常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通过对带电裸导线开展绝缘绕包工作,提高了裸导线的安全和线路供电的可靠性;
2)通过进一步设计,本发明还具有限位功能,解决了现有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在绕包时容易出现偏移、影响绕包质量的问题;
3)通过进一步设计,能够在不停电时完成绝缘化处理,提升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供电效率;
4)通过本发明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保证施工工艺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3是本发明中固定盒1部分剖开后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中限位装置5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是固定盒,2是凹槽,3是驱动装置,4是拉伸装置,5是限位装置,6是绝缘杆,7是操作块,8是开口,9是C字形开口,10是扇形开口,11是操作孔,301是旋转环,302是电机,303是被动轮,304是驱动轮,401是固定板,402是一字杆,403是马达,501是限位盒,502是锁定结构,51是锁定环,52是锁定杆,53是弹簧,54是锁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4,一种架空裸导线绝缘绕包装置,其结构包括固定盒1,驱动装置3,拉伸装置4,限位装置5;固定盒1上开设有凹槽2,驱动装置3设置在固定盒1上,驱动装置3上固定连接拉伸装置4,限位装置5设置在固定盒1的底部。
所述凹槽2贯穿固定盒1的上下表面,固定盒1的侧面有开口8;使用时,需要绕包绝缘材料的导线从开口8处卡入凹槽2内,开口8的设置方便将固定盒1通过凹槽2卡到需要绕包绝缘材料的导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80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