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37011.5 | 申请日: | 2021-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74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 发明(设计)人: | 郭红星;周尽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2/39 | 分类号: | A23L2/39;A23L5/20;A23J1/04;A23J3/3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文小花 |
| 地址: | 570100 海南省海口***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蛎 蛋白 分子 固体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所述的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牡蛎蛋白小分子肽10‑30份、椰子粉5‑20份、沉香花粉3‑5份、甜味剂5‑30份。本申请还公开了先经过酵母菌发酵,再经过蛋白酶酶解的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制备方法,以及公开了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的制备方法。本申请所述的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呈乳白色,色泽均一,沉香味悠长,椰香味清单,甜度适中,口感细腻,无苦味;具有很好感官体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产品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干牡蛎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5%~57%,其中必需氨基酸质量比例和完善程度要优于人乳和牛乳。此外,牡蛎中还富含牛磺酸,牛磺酸具有消炎解毒、保肝利胆、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及安神健脑等的作用。干牡蛎肉中只有7%~11%的脂肪,且多为具有生理活性的复合磷脂、磷酸肌醇、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具有防止动脉硬化、抗血栓以及抗老化的作用。牡蛎肉中所含的糖类属于糖原,占干重的20%~40%。糖原是组织能源的储备形式,具有抗疲劳的功效,补充糖原可改善人心脏和血液循环功能,并增强肝脏的功能,具有保肝的作用。牡蛎中的糖原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可减轻胰腺的负担,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此外,牡蛎肉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锌含量较高,因此有“益智海味”之称,同时,锌对味觉、嗅觉、视觉及创口愈合极为重要,有研究还指出,锌还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现有技术中利用牡蛎酶解或发酵制备牡蛎产品,如利用乳酸菌、米曲霉、和纳豆菌等发酵牡蛎制备产品等,并且通过活性炭、酵母菌等出腥臭,然而并没有解决牡蛎制品的褐变反应,换句话说,牡蛎制品很容易发生褐变反应,影响其品质。
发明内容
鉴以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牡蛎蛋白小分子肽的容易褐变、滋味苦、腥味浓的问题,进而提升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的感官品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牡蛎蛋白小分子肽10-30份、椰子粉5-20份、沉香花粉3-5份、甜味剂5-30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甜味剂为非还原糖,所述非还原糖包括蔗糖、海藻糖或山梨糖醇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是经过酵母菌发酵和蛋白酶酶解制备的。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是先经过酵母菌发酵,再经过蛋白酶酶解制备的。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的具体制备方法是:
(1)将牡蛎鲜肉清洗干净后,加水匀浆,然后再加入酵母菌,在30-37℃、pH为5.0-6.0条件下有氧发酵20-60min,得到发酵液;
(2)再将蛋白酶加入到发酵液中,在45-55℃、pH为5.5-6.5的条件下酶解2-3h,得到酶解液,所述酶解液的上清液为所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溶液。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蛋白酶为3000-5000IU的风味蛋白酶和5000-8000IU的中性蛋白酶,所述发酵液、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的重量比为:1000:3-5:2-3。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所述牡蛎鲜肉、水、酵母菌的重量比为100:100:1-3。
一种上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的制备方法,将上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杀菌后,与椰子粉、沉香花粉、甜味剂混合后浓缩干燥制成所述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固体饮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椰子粉与沉香花粉的颗粒大小为100-300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杀菌的温度为55-70℃,杀菌的时间为30-4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70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