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柔性互联与储能一体化充电桩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32065.2 | 申请日: | 2021-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3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孙天奎;史明明;肖小龙;庄舒仪;高磊;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1/10 | 分类号: | H02J1/10;H02J3/38;H02J3/32;H02J3/3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邵斌 |
| 地址: | 2111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柔性 一体化 充电 | ||
本发明公开了充电桩技术领域的一种分布式柔性互联与储能一体化充电桩,包括: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其交流侧端口通过交流电气接口连接台区配电变压器,其直流侧端口连接扩展直流母线;隔离型双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其第一直流侧端口连接扩展直流母线,其第二直流侧端口连接变电压直流母线;所述扩展直流母线通过直流母线接口连接台区直流母线;非隔离型单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其第一直流侧端口连接变电压直流母线,其第二直流侧端口连接充电枪;储能模组,与所述变电压直流母线连接。本发明能减少设备占地面积,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柔性互联与储能一体化充电桩。
背景技术
目前,配电台区存在柔性互联、储能、光伏接入与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等业务需求,分别安装台区柔性互联装置、台区储能装置、台区光伏系统、电动汽车直流充电功能装置设备解决上述业务需求,现有技术中存在设备占地面积大、需要安装额外的协同控制系统、系统综合效率低、系统设备建设与运维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柔性互联与储能一体化充电桩,能减少设备占地面积,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分布式柔性互联与储能一体化充电桩,包括: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其交流侧端口通过交流电气接口连接台区配电变压器,其直流侧端口连接扩展直流母线;隔离型双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其第一直流侧端口连接扩展直流母线,其第二直流侧端口连接变电压直流母线;所述扩展直流母线通过直流母线接口连接台区直流母线;非隔离型单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其第一直流侧端口连接变电压直流母线,其第二直流侧端口连接充电枪;储能模组,与所述变电压直流母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有两台,两台所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的交流侧端口分别通过一个交流电气接口连接不同的台区配电变压器。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桩满足:PT=min(PA,PB);PC=(PA+PB);PD=PC+ PED(SOC);其中,PT表示最大柔性互联功率,PA表示其中一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的额定功率,PB表示另一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的额定功率,PC表示隔离型双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的额定功率,PD表示非隔离型单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的额定功率,PED(SOC)表示储能模组的最大放电功率。
进一步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可以构成台区柔性互联装置,实现台区间功率转移。
进一步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隔离型双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储能模组构成台区储能系统,将来自电网的电能和/或连接在第一直流侧端口连接扩展直流母线上的光伏系统生产的电能存储,并向电网和/或充电端口释放。
进一步地,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隔离型双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非隔离型单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构成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将来自电网的电能和/或连接在第一直流侧端口连接扩展直流母线上的光伏系统生产的电能和/或储能模组释放的电能供给电动汽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交直流电力变换模组台区配电变压器和扩展直流母线,通过隔离型双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连接扩展直流母线与变电压直流母线,扩展直流母线通过直流母线接口连接台区直流母线,通过非隔离型单向直流电力变换模组连接变电压直流母线与充电枪,通过储能模组与变电压直流母线连接,将台区柔性互联、台区储能、台区光伏接入与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等功能集成在一起,以大功率直流充电桩为载体,构建具备柔性互联、PEG储能、分布式光伏柔性接入消纳能力的一体式模组化充电桩,基于系统运行特性,通过复用电源设备,减少设备占地面积、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柔性互联与储能一体化充电桩的电气拓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20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