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0799.7 | 申请日: | 202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5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蒋正武;钟翼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刘燕武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建筑 渣土 泥浆 基免烧早强型轻质 骨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及其制备方法,由废弃建筑渣土泥浆与无机胶凝材料、粘接剂和水制备而成。将含水率预处理后的渣土泥浆与无机胶凝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在圆盘造粒机中进行预混干拌,在混合物中加入粘接剂和水后再次搅拌均匀并通过圆盘造粒工艺或固化破碎工艺制备出颗粒状骨料,将骨料进行养护并得到早强、轻质、低吸水率的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本发明通过将工程建设产生的废弃建筑渣土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制备出混凝土用骨料,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且产品成型率高。本发明不仅能有效提高废弃建筑资源的综合使用效能,还能极大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废弃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现代建筑结构工程的施工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建筑渣土和废弃泥浆并导致其出现难以消纳处置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安全和城市绿色发展。处置建筑渣土泥浆的方法主要为运输填埋,限于渣土泥浆本身不具备水化活性,其转化为建筑材料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同时伴随着天然骨料河砂资源的枯竭,机制砂骨料的母岩资源日益稀少,解决砂石骨料资源稀缺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利用建筑渣土泥浆制备骨料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固废资源转化途径。
目前,关于建筑渣土泥浆制备骨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烧结骨料方面,通过烧结工艺使渣土泥浆产生强度,制备成为烧结陶粒,具有轻质高强和导热系数小的特点,因而并被大量运用于保温隔热构件中效果较好。但是由于陶粒烧结工艺能耗高,烧结过程排放的CO2量高,不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碳中和政策,减少CO2排放量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冷粘接方式成型的免烧骨料既能够实现建筑渣土泥浆的废弃物再生利用,并且成型工艺无CO2的排放,更为环保绿色。但是现有的固废渣土泥浆制备免烧骨料的技术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CN201810357695.7采用粘接剂和惰性集料通过圆盘造粒和挤压造粒工艺成型陶粒,存在着陶粒非轻质强度发展缓慢等问题。再如CN202011141593.5公布废浆制备免烧轻骨料工艺中,其骨料强度发展慢,生产周期较长。CN 202110581195.3公布固废基免烧高强陶粒的制备方法中,陶粒成型工艺包括芯材制备和二次裹壳加工,过于复杂并且不利于规模生产化。大部分工艺采用的工艺成型量少,养护周期长,并且制备的骨料强度低性能差。因此,如何解决免烧骨料成型工艺所面临的低效率、周期长、性能差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传统工艺面临的效率低,养护周期长,资源转化率低等问题,极大地利于固废利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提供了一种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建筑渣土泥浆碎粒70~90份,胶凝材料10~30份。另外,还可以包括矿物掺合料10~30份,粘接剂1~3份。
进一步的,所述的胶凝材料选自水泥、矿渣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的,矿渣为S95或S105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粘接剂为模数0.8~1.4的硅酸钠。
进一步的,所述的矿物掺合料为粉煤灰、硅灰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建筑渣土泥浆碎粒由建筑渣土泥浆脱水、烘干、破碎、过筛后得到。具体过程可以为:建筑渣土泥浆进行通过螺旋挤压机脱水,挤压脱水后得到的泥饼含水率控制在30%~50%,将泥饼放置烘箱中,烘箱温度控制在80~100℃,烘干时间在5~12h,再通过粉碎机将其破碎后过0.6mm网筛得到建筑渣土泥浆碎粒。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提供了所述的废弃建筑渣土泥浆基免烧早强型轻质骨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07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