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触点式电容电动开门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5366.4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3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施乐乐;陈小龙;周徐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1/54 | 分类号: | E05B81/5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触点 电容 电动 开门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触点式电容电动开门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电容模块,根据被触摸的次数,检测电容的变化;控制模块,接收电容模块的电容变化信号,根据电容变化信号判断是否触发车门开启条件,对车辆状态进行检测,满足车门开启条件以及判断车辆状态正常后下发控制指令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根据控制模块的控制指令执行车门开关操作;本发明通过电容模块进行执行机构开闭信号的触发,替代传统的机械式驱动,不需要压力来产生信号,通过低廉的成本设置智能车门开启系统,延长车门锁的使用寿命,提高开门的准确性及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触点式电容电动开门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机械扣手结构,即通过使用外力扳动机械扣手,从而带动锁机构拉线驱动门锁机构解锁,机械物理开关式电动开关系统,即通过按压机械式开关将电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当控制模块接收到开关的电信号后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驱动锁机械解锁,传统的汽车车内开门方式是通过机械拉手直接拉动锁机构或者是按压开关通过控制模块驱动门锁机构解锁。
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操作方式需要通过施加外力才能打开车门
2)外形整体美观性差;
3)机械式结构寿命短;
4)科技感不足。
例如,中国专利CN201810745596.6公开了车门无钥匙开启方法及开启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正在开启车门人员的指纹信息和面部图像信息,将获取的指纹信息和面部图像信息与预先储存两组以上的指纹信息和面部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并在获取的指纹信息和面部图像信息与预先储存的两组以上的指纹信息和面部图像信息中的一组相同时进行解锁车门,进而实现了无钥匙开启车门;但是该申请的无钥匙开锁具有较大的成本,需要设计指纹和面部的识别算法,复杂度较高,成本高,不利于大量推行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的技术中车门开启方式的便捷性差且机械锁的寿命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多触点式电容电动开门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基于多触点式电容电动开门控制系统,包括电容模块,根据被触摸的次数,检测电容的变化;控制模块,接收电容模块的电容变化信号,根据电容变化信号判断是否触发车门开启条件,对车辆状态进行检测,满足车门开启条件以及判断车辆状态正常后下发控制指令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根据控制模块的控制指令执行车门开关操作。多触点(N≥3)电动开门系统是沿用了多颗电容触摸感应技术,它是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进行工作的。任何两个导电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感应电容,电容本身自带固有电容,当有人体手指靠近触摸区域时,人体与大地产生的电容与固有电容耦合,会使总感应电容值增大,当检测到某个按键的感应电容值发生改变后,将输出某个按键被按下的确定信号给到控制模块,当电容模块检测到多颗电容(N≥3)同时被单击常按或者检测到多触点电容(N≥2)被双击短按时才认为有效按压,并将电信号输出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接收到电信号后会判断车辆状态,当车辆状态满足车门开启条件时,控制模块驱动锁机构解锁。此设计不需要压力来产生信号,寿命长,成本低廉;具体良好的准确性以及便利性,通过电容模块进行信号获取,不需要通过手直接接触机械机构,延长机构门锁的使用寿命,提高机械门锁开闭的便捷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容模块设置多个按压触点。设置多个按压触点,防止误触发。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容模块设置多种有效触摸方式。更好的识别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
作为优选,所述的有效触摸方式包括单击长按模式和双击短按模式。更好的识别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
作为优选,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包括LIN通讯模块和CAN通讯模块,所述电容模块通过LIN通讯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通过CAN通讯模块与执行机构连接。通过多种通讯方式的可选性,降低通信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53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