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改性螯合树脂净化富集含钒溶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15219.7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7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谭利平;张一敏;胡鹏程;薛楠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4/22 | 分类号: | C22B34/22;C22B3/24;C22B3/4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改性 树脂 净化 富集 溶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改性螯合树脂净化富集含钒溶液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将含钒溶液的pH值调节至0.5~2.0,固液分离,得到清液,向清液中加入氧化剂至清液中的V(III)和V(IV)全部氧化成V(V),得到的吸附原液;将吸附原液以1~3BV/h的流量流经离子交换柱内装有的改性螯合树脂,吸附30~48h,固液分离,得到负载树脂和吸附余液;将去离子水以1~3BV/h的流量流经离子交换柱内所述负载树脂,直至流出的洗涤液pH值为6~7,然后将1~3BV的解吸剂以0.01~0.1BV/h的流量流经离子交换柱内洗涤后的负载树脂进行解吸,得到富钒液。本发明具有V与杂质(Fe、Al)分离效果好和V富集效果优异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净化富集含钒溶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改性螯合树脂净化富集含钒溶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离子交换法是湿法冶金领域常用的一种净化富集有价金属的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和交换率大等优点。目前,已有201×7、D201、D314和D301R等离子交换树脂从含钒溶液中吸附钒的报道。此外,螯合树脂能从含金属离子的溶液中以离子键或配位键的形式,有选择地螯合特定的金属离子,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力更强,也被用于复杂酸浸液体系中钒的净化富集。
“一种含钒溶液离子交换提钒方法”(CN 101838749A)专利技术,该技术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含钒溶液,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解吸含钒树脂,得含钒解吸液,再用氯化镁或硫酸铝除去解吸液中的P和Si。该方法V回收率虽高,但含钒解吸液中杂质浓度高,还需进一步净化除杂,净化除杂过程亦会造成V的损失并且引入新的杂质,V富集效果差。
段继华(段继华.D860树脂对V(IV)的吸附性能研究[J].有色金属,2016)研究了D860胺基磷酸螯合树脂对V(IV)的吸附性能,在溶液pH=2.5的条件下吸附8h,D860胺基磷酸螯合树脂达到吸附平衡,其饱和吸附量仅为90.21mg/g;溶液中加入Al3+、Fe3+后,V(IV)的吸附量分别下降22.4%、16.5%,Al3+、Fe3+对V(IV)的吸附量影响较大。
黄慧敏(黄慧敏.石煤中钒的酸法浸出与钒(IV)的分离[D].中南大学,2012)采用C-900螯合树脂吸附酸浸液中的钒离子,在pH=2、温度为298K和料液流量为2BV/h条件下吸附7h,C-900螯合树脂达到吸附平衡,采用5%的H2SO4对吸附饱和树脂进行解吸,钒基本被解吸,但吸附过程中,C-900螯合树脂树脂对有价金属的选择性偏低,杂质离子Fe2+和Al3+存在时,V的吸附率下降10%~18%。
“一种从含钒溶液中净化富集钒的方法”(CN110241306A)专利技术,该技术采用胺基磷酸螯合树脂D418从含钒溶液中净化富集钒,采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对负载树脂进行解吸,采用草酸等再生剂对解吸后的树脂进行再生。解吸过程中,V与Fe、Al解吸速率不同,V优先被解吸,解吸后段杂质离子浓度升高,为避免富钒液中杂质浓度高,该技术采用分段解吸,前段解吸液为富钒液,但分段解吸时仍出现树脂“中毒”现象,使得D418树脂的吸附性能下降。
综上所述,现有的树脂处理含钒溶液时,存在V富集效果差,V与杂质Fe、Al典型杂质离子分离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改性螯合树脂净化富集含钒溶液的方法,用该方法能使V富集效果优异,V与杂质(Fe、Al)分离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具体步骤是:
步骤一、制备吸附原液
将含钒溶液的pH值调节至0.5~2.0,固液分离,得到清液和中和渣;再向所述清液中加入氧化剂至清液中的V(III)和V(IV)全部氧化成V(V),得到吸附原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52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