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维铅基系统瞬态安全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14188.3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23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龙;王琛;张衍;秋穗正;苏光辉;田文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D3/00 | 分类号: | G21D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维铅基 系统 瞬态 安全 分析 方法 | ||
1.一种一维铅基系统瞬态安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用户根据所模拟的铅铋实验台架的组织结构和组件参数,模拟计算的总时间和时间步长,模拟计算的关键热工参数和瞬态情况,编写并配置输入文件;根据输入文件的信息,铅铋实验台架被视为数个组件的有机结合,将每个组件按照需求沿径向划分为若干个控制体;
步骤2:根据铅铋实验台架的构成结构和初始条件,进行铅铋实验台架的稳态初始化计算,从而得到全台架的每个控制体的冷却剂流量和温度,作为零时刻的初始值;
堆芯的热功率:
Pt=Pn (1)
第i个控制体的冷却剂质量流量:
Mi=Min (2)
第i个控制体的冷却剂压力:
Pi=Pi+1+ΔPfi+ΔPai (3)
第i个控制体的冷却剂温度:
式(1)-(4)中:
Pt——堆芯的热功率/W
Pn——堆芯的额定功率/W
Mi——第i个控制体的冷却剂质量流量/kg·s-1
Min——入口冷却剂质量流量/kg·s-3
Pi——第i个控制体的冷却剂压力/Pa
Pi+1——第i+1个控制体的冷却剂压力/Pa
ΔPfi——第i个控制体的摩擦压降/Pa
ΔPai——第i个控制体的加速压降/Pa
Tg,i——第i个控制体的冷却剂温度/T
Tg,i-1——第i-1个控制体的冷却剂温度/T
Ai——第i个控制体的流通面积/m2
Ai-1——第i-1个控制体的流通面积/m2
cp,g——冷却剂比容/J·kg-1·K-1
ΔVi——第i个控制体的体积/m3
q″′c——堆芯的功率密度/W·m-3
步骤3:建立铅铋实验台架的堆芯中子物理模型、冷却剂的热工水力模型和铅铋冷却剂的流动传热模型,其中铅铋冷却剂的流动传热模型包括换热器、堆芯、管道、铅池的热工水力模型;各种组件的模型如下:
堆芯中子物理模型,采用点堆动力学方程求解堆芯的裂变功率,点堆动力学方程考虑六组缓发中子和反应性反馈;
式(5)、(6)中:
P(t)——t时刻堆芯裂变功率/W
t——时间/s
ρ(t)——t时刻总反应性/$
βeff——缓发中子的总份额
Λ——中子代时间/s
λi——第i组缓发中子的衰变常数/s-1
Ci(t)——t时刻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的浓度/m-3
βi——第i组缓发中子的份额
停堆后,反应堆的功率由反应堆余热功率提供:
式(7)中:
Pdecay——t时刻堆芯衰变功率
P0——停堆前堆芯裂变功率
A、τ、α——常系数
用户也根据裂变产物的衰变模型进行衰变余热的计算:
式(8)中:
Pdecay——t时刻堆芯衰变功率/W
N——衰变产物种类数量
——第i种裂变产物的半衰期/s
ui——第i种裂变产物的衰变功率/W
——第i种裂变产物的份额
nfts——堆芯裂变功率/W
冷却剂的热工水力模型:认为冷却剂在堆芯内的流动是不可压缩的径向一维流动,控制方程如下:
式(9)-(11)中:
ρ——流体密度/kg·m-3
z——控制体高度/m
W——流体流量/kg·s-1
A——控制体流道面积/m2
P——压强/Pa
f——摩擦阻力系数
De——等效水力直径/m
H——流体焓/J·kg-1
U——流体速度/m·s-1
管道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假设流体是不可压的,因此对于整根管道而言,流体的流量是不变的;
管道温度的变化率:
管道流量的变化率:
式(12),(13)中:
ρ——流体密度/kg·m-3
V——控制体体积/m3
Hi——第i个控制体的焓/J·kg-1
W——流体流量/kg·s-1
Q——热边界处的热量/W
Lctrl——控制体长度/m
A——控制体流通面积/m2
Pin——管道入口压强/Pa
Pout——管道出口压强/Pa
ΔPi——各个控制体的压力差/Pa
式中,热边界中指定的热量是由用户指定的定热流边界条件,或者由点堆模型计算得出的反应堆功率;
堆芯模型:
式(14),(15)中:
ρ——流体密度/kg·m-3
V——控制体体积/m3
Cp,i——第i个控制体内流体的比热容/J·kg-1
Ti——第i个控制体的温度/℃
n——燃料棒数量
Dcs——燃料棒包壳直径/m
li——第i个控制体的长度/m
h——换热系数/J·K-1
ρw——包壳密度/kg·m-3
Cp,w——包壳比热容/J·kg-1
Vi,w——第i个控制体的包壳体积/m3
Tw,i——第i个控制体的包壳温度/℃
Qt,i——第i个控制体的燃料功率/W
外部热量Qt设置为恒定热流密度或是由点堆方程计算导出;
在堆芯通道内的流动传热关系式和摩擦阻力关系式:
铅池模型:铅池模型由一个入口、出口和一个控制体组成;铅池内待求解的量包括了铅池的液位高度Lp和铅池内液体体积mp,它们的变化取决于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的流量Win,Wout,同时也考虑了因为铅池内流体膨胀导致的膨胀流量Wex;
式(19)、(20)中:
Lp——液位高度/m
mp——铅池内质量/kg
ν——铅池内液体比体积/m3·kg-1
Tpool——铅池内液体温度/℃
Win——入口流量/kg·s-1
Wout——出口流量/kg·s-1
Wex——膨胀流量/kg·s-1
膨胀流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21)中:
Vi——铅池第i个控制体的体积/m3
ρi——铅池第i个控制体的密度/kg·m-3
换热器模型:一二次侧之间的换热量计算如下:
Q=kAΔT (22)
其中k是导热系数,根据换热器的结构,计算出一次侧和二次侧的导热系数:
式(23)-(24)中:
kp——一次侧导热系数/W·m-2·K-1
ks——二次侧导热系数/W·m-2·K-1
hp——一次侧换热系数/W·m-2·K-1
hs——二次侧换热系数/W·m-2·K-1
Rpp——一次侧管壁热阻/m2·K·W-1
Rps——二次侧管壁热阻/m2·K·W-1
Rmp——一次侧夹层热阻/m2·K·W-1
Rms——二次侧夹层热阻/m2·K·W-1
为了方便计算,将中间夹层分开,并分别计算各个部分的热阻:
式(25)-(29)中:
κtube——管壁材料导热系数W·m-1·K-1
Dip——一次侧管壁内径/m
Dop——一次侧管壁外径/m
Dis——一次侧夹层内径/m
Dos——一次侧夹层外径/m
Dav——平均直径/m
那么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传输的热量为:
式(30)中:
Qp——根据一次侧计算的传热量/W
Qs——根据二次侧计算的传热量/W
kp——一次侧传热系数/W·m-2·K-1
ks——二次侧传热系数/W·m-2·K-1
Ap——一次侧传热面积/m2
As——二次侧传热面积/m2
Tp——一次侧温度/℃
Tw——壁面温度/℃
Ts——二次侧温度
壁温的计算公式由能量守恒导出:
式(31)中:
ρwi——第i个控制体的管壁密度/kg·m-3
Vwi——第i个控制体的管壁体积/m3
Cpwi——第i个控制体的管壁比热容/J·kg-1·K-1
Twi——第i个控制体的管壁温度/℃
Qpi——第i个控制体的一次侧热量/W
Qsi——第i个控制体的二次侧热量/W
步骤4:根据步骤3的计算结果,利用吉尔算法进行下一时刻的计算,直到达到设定的总计算时间,热工水力计算停止;
步骤5:将步骤1~4得到的计算值输出到输出文件中;该输出文件用各类数据分析程序进行分析;
步骤6:将步骤1~4得到的计算值进行进一步整理,得到当前时刻的流场信息,根据该信息进行氧化腐蚀行为的计算;首先计算初始时刻的流体内氧浓度,铁浓度和氧化层浓度;
氧浓度控制方程:
铁浓度控制方程:
式(32)-(33)中:
CO——氧元素浓度/wt%
CFe——铁元素浓度/wt%
jO——氧的输运通量/m·wt%·s-1
——氧浓度源/wt%·s-1
jFe——铁通量/m·wt%·s-1
U——管道截面周长/m
A——管道截面积/m2
u——流体速度/m·s-1
Lctrl——控制体长度/m
氧的输运通量:
式(34)-(36)中:
——氧化层溶解速率
jox——氧化层生长速率/m·wt%·s-1
——Fe溶解至LBE后的耗氧速率
jFe——铁的溶解速率/m·wt%·s-1
MO——氧的分子量
MFe——铁的分子量
α——铁在氧化层中的比率
MCr——铬的分子量
最低氧浓度限值:
铁元素的扩散模型:
氧化模型:
式(37)-(39)中:
CO,min——最小氧浓度/wt%
Tf——流体温度/℃
CFe,s——LBE内铁的最大浓度/wt%
δ——氧化层厚度/cm
KP1——氧化层增长速率/cm2·s-1
KP2——氧化层溶解速率/cm2·s-1
316L不锈钢在纯气体环境下的氧化层增长速率:
T91不锈钢在纯气体环境下的氧化层增长速率:
式(40)-(41)中:
——氧在LBE中的分压
气体氧分压和液态LBE中氧浓度的转化关系式:
氧化层消耗速率:
氧控装置的供氧模型:
壁面厚度变化:
式(42)-(45)中:
ρLBE——LBE密度/kg·m-3
ρox——氧化层密度/kg·m-3
foxFe——铁元素在氧化层中所占的质量分数
Cout——氧控装置出口氧浓度/wt%
Cin——氧控装置入口氧浓度/wt%
Lctrl——控制体长度/m
K——质量输运系数
δ——氧化层长度/m
Cs——氧化层表面氧浓度/wt%
Acs——氧控装置表面积/m2
Kp——氧化层总生长速
步骤7:将步骤6得到初始时刻的量按照准稳态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每一时刻的流体内的氧浓度、铁浓度和氧化层浓度;
步骤8:将步骤7得到的计算值输出到输出文件中,该输出文件能够用各类数据分析程序进行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418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