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闪光焊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3656.5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9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莹莹;彭鹏;高振坤;李力;赵国;李金华;胡玉堂;刘颖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04 | 分类号: | B23K11/04;B23K11/31;B23K1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王凤华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光 焊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闪光焊接装置,包括顶锻轴组件、静架电极块、变压器组件、气体保护箱、静架汇流排、动架汇流排、位移传感器、控制器及支架,顶锻轴组件包括动架电极块、活塞杆,动架电极块沿着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滑移;第一焊接件及第二焊接件位于活塞杆的伸缩路径上;气体保护箱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变压器组件包括直流变压器或交流变压器;静架汇流排的一端安装在静架电极块上,静架汇流排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接口上,动架汇流排的一端安装在动架电极块上,动架汇流排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接口上;位移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闪光焊接装置,方便了更换直流或交流电源及保护气体,提高了分析焊接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闪光焊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闪光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闪光焊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冶金过程,接头整体力学性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头缺陷。闪光焊接接头常见的缺陷有灰斑、微裂纹、未焊合、过烧、夹渣等,其形成过程与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材质及焊接环境等因素有关。
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和焊接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基于闪光焊接生产形式。闪光焊接是我国应用最广的钢轨无缝线路焊接,我国钢轨闪光焊接生产包括基地闪光焊接和现场闪光焊接,两者分别采用大功率直流固定式闪光焊接装置和相对的小功率交流移动式闪光焊接装置,施工环境分别在固定的工厂车间和野外露天,电源类型、焊接环境对接头质量有重要影响。上述两者闪光焊接采用的电源类型不同、工作环境不同,且为了避免在焊接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进入焊缝形成灰斑、过烧等焊接缺陷而需要使用不同的焊接保护气体,从而在分析闪光焊接接头的影响因素时,不能在同一工作环境下进行,即不能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电源类型的方便更换或焊接保护气体的方便更换,从而影响焊接因素对焊接接头焊接质量的分析结果。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闪光焊接装置,以方便更换直流或交流电源,方便更换焊接保护气体,提高分析焊接因素对焊接接头焊接质量的准确性。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闪光焊接装置,包括顶锻轴组件、导电的静架电极块、变压器组件、气体保护箱、导电的静架汇流排、导电的动架汇流排、位移传感器、控制器及支架,其中:所述顶锻轴组件安装在所述气体保护箱上,所述顶锻轴组件包括导电的动架电极块、以及缸体和与所述缸体驱动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安装在所述动架电极块上,以使所述动架电极块沿着所述活塞杆的伸缩方向滑移;所述静架电极块与所述动架电极块相对设置地安装在所述气体保护箱内,所述动架电极块用于夹持第一焊接件,所述静架电极块用于夹持第二焊接件,所述第一焊接件与所述第二焊接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焊接件及所述第二焊接件均位于所述活塞杆的伸缩路径上;所述气体保护箱密封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气体保护箱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气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变压器组件包括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直流变压器或设置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的交流变压器;所述静架汇流排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静架电极块上,所述静架汇流排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接口上,所述动架汇流排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动架电极块上,所述动架汇流排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接口上;或所述静架汇流排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静架电极块上,所述静架汇流排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三接口上,所述动架汇流排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动架电极块上,所述动架汇流排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四接口上;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且安装在所述气体保护箱内,以检测所述第一焊接件与所述第二焊接件的对接端面之间的间隙。
可选的,所述动架汇流排包括可拆卸连接地硬性板和柔性件,所述硬性板安装在所述动架汇流排的一端,所述柔性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接口或所述第四接口上。
可选的,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对接端面。
可选的,所述位移传感器朝向所述对接端面之间的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36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