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及汽车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11878.3 | 申请日: | 2021-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0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巍;张越;陈子昂;张政;宋佳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F21S41/663 | 分类号: | F21S41/663;G03B15/03;B60R1/30;F21W107/10;F21W102/13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俊范 |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adb 智能 照明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包括若干可单独亮灭的可见光光源、若干可单独亮灭的红外光光源、导光元件和透镜,所述可见光光源和所述红外光光源的光线经过所述导光元件调制后均经过所述透镜投射,每个所述可见光光源能够匹配且仅能够匹配一个具有相同的透镜投射光路的所述红外光光源,所述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点亮状态时所述可见光光源熄灭后相应的所述红外光光源点亮。本发明还公开了具有该ADB智能照明装置的车辆。本发明能通过红外光光源与可见光光源的补充为车辆红外摄像头提供照明光线,避免对对向人员形成刺眼光照同时减少因为局部光线减弱引起的自动驾驶系统误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照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及电动汽车的逐步发展,车辆灯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也在逐渐增加。汽车的远光灯射出的光线具有较高的平行度,照射距离远并且亮度较高,不恰当地使用远光灯容易对对向的行人及车辆驾驶员形成刺眼的强烈照射,导致无法对向的行人及车辆驾驶员无法看清其前方路况,形成危险。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开发了各种可自动调节的车灯装置,ADB自适应远光灯即能够在路面出现车辆、行人等目标时,由传感器(摄像头)、驱动电路组成的控制系统将关闭或调暗部分远光照明分区,从而避免对被照目标的眩目。但是这对于采用摄像头为外界环境感知装置的车辆自动驾驶系统而言,关闭或调暗灯光的部分在成像上与被照亮区域存在较大差别,对该区域内物体容易引起误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主要解决自适应远光灯在对车辆及行人做出关闭、调暗动作时易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因光线变化而对该区域做出错误判断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以减少前述的误判情况。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包括若干可单独亮灭的可见光光源、若干可单独亮灭的红外光光源、导光元件和透镜,所述可见光光源和所述红外光光源的光线经过所述导光元件调制后均经过所述透镜投射,每个所述可见光光源能够匹配且仅能够匹配一个具有相同的透镜投射光路的所述红外光光源,所述汽车ADB智能照明装置点亮状态时所述可见光光源熄灭后相应的所述红外光光源点亮。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元件设有前出光面、顶入光面和后入光面,所述顶入光面设有若干第一调光单元,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的顶面为入光面,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的底面连接于所述顶入光面,所述后入光面设有若干第二调光单元,所述第二调光单元的后端面为入光面,所述第二调光单元的前端面连接于所述后入光面,所述可见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的入光面且所述红外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二调光单元的入光面或者所述红外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的入光面且所述可见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二调光单元的入光面,所述导光元件内设有第一配光槽,所述第一配光槽与所述顶入光面和后入光面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向所述导光元件入射的光线均经过所述第一配光槽后由所述前出光面出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呈规则排列且相互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呈规则排列且相互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调光单元均为左右一字排列,所述透镜的入光面为与所述第一调光单元和所述第二调光单元一一对应的若干后凸柱面,所述后凸柱面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所述透镜的出光面为前凸柱面,所述前凸柱面的轴向为左右方向。
进一步地,为了简化导光元件与透镜的装配组合,所述透镜与所述导光元件为一体化设置,所述透镜的入光面与所述导光元件的前出光面之间构成第二配光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光槽左右贯通所述导光元件,所述第二配光槽上下贯通所述导光元件。贯通式的导光槽能够为导光元件提供更多地被动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元件与所述透镜为透明PC、硅胶或玻璃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未经常熟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18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