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其制法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311696.6 申请日: 2021-11-08
公开(公告)号: CN113826644B 公开(公告)日: 2022-12-13
发明(设计)人: 李星月;易军;唐照磊;刘奇志;李其勇;符慧娟;陈诚;杨武云;向运佳;张鸿;陈友华;许秉智;马中泽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主分类号: A01N63/12 分类号: A01N63/12;A01N45/00;A01N43/16;A01N25/00;A01P7/04
代理公司: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刘小彬
地址: 610066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防治 草地 夜蛾 昆虫 病原 线虫 制剂 制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其制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时田间生防速效性不高、防效持续性不好的问题。本发明的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包括含有不同活性成分的A组分和B组分;其中A组分包括有昆虫病原线虫和维持昆虫病原线虫生命力的助剂;B组分包括有诱食剂、蜕皮激素和酪氨酸酶抑制剂。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在防治草地贪夜蛾中的应用,将B组分洒施在农作物苗芯中再喷水将B组分软化,1天后再将A组分施用在农作物苗芯中。本发明首次将昆虫病原线虫、昆虫蜕皮激素、昆虫酪氨酸酶抑制剂与诱食剂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防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其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类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发育的速度会随着气温的提升而变快,一年可繁衍数代,一只雌蛾即可产下超过1000颗卵。草地贪夜蛾幼虫喜欢以新叶为食,能危害高粱、大豆、棉花、大麦、水稻、花生、甜菜、烟草、蕃茄、马铃薯、白菜、小麦等超过80种的作物,但对禾本科作物及玉米的危害最重。

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时,初孵的幼虫会钻入叶鞘基部,由于有叶片的保护,叶面施用化学药剂的防效不明显,而且草地贪夜蛾已对多种化学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是具有“天敌昆虫”兼“病原微生物”双重特点的微生物杀虫剂。昆虫病原线虫具有寄主范围广、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等优点,易于大量培养,使用方便,在环境中可循环利用的优点。但现有技术中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高效、低成本实用技术。申请人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单独采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时存在生防速效性不高、线虫用量大的问题。

因此,提供一种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能加快昆虫病原线虫侵染草地贪夜蛾的致病进程、提高了害虫生防效率,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其能加速昆虫病原线虫侵染草地贪夜蛾的致病进程,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防速率。

本发明又公开了该昆虫病原线虫制剂的制法。

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昆虫病原线虫制剂的应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包括含有不同活性成分的A组分和B组分;其中A组分包括有昆虫病原线虫和维持昆虫病原线虫生命力的助剂;B组分包括有诱食剂、蜕皮激素和酪氨酸酶抑制剂。

本发明A组分中的昆虫病原线虫能够从草地贪夜蛾的表皮等自然开孔进入草地贪夜蛾体内。进入草地贪夜蛾体内后昆虫病原线虫释放共生菌,而共生菌又通过释放毒素抵御草地贪夜蛾的免疫,使草地贪夜蛾得败血症死亡,昆虫病原线虫因此达到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的作用。

本发明B组分中的蜕皮激素又名β名蜕皮激素,化学式为C27H44O7,化学名为20-羟基蜕皮甾酮。作为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蜕皮激素能阻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正常发育,扰乱昆虫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使昆虫提早蜕皮或变态而成为微小成虫或畸形个体,同时也降低了其免疫力、削弱其生命力;此外,蜕皮激素还能非正常地加快草地夜蛾蜕皮,这样的蜕皮是致命性的伤害,因为非正常蜕皮导致草地贪夜蛾虫体表脆弱,因此有利于昆虫病原线虫的侵入。

本发明B组分中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用于抑制草地贪夜蛾体内由酪氨酸酶介导的免疫功能,从而使昆虫病原线虫更快更容易侵染致死草地贪夜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16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