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水稻基因组分析技术快速选育三系水稻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303126.2 | 申请日: | 2021-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1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重荣;周少川;黄道强;周德贵;王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高冰 |
| 地址: | 5106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水稻 基因组 分析 技术 快速 选育 保持 不育 方法 | ||
1.一种利用水稻基因组分析技术快速选育三系水稻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以待改良的水稻保持系B为母本,以携带改良目标性状基因的水稻品种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后获得F1代种子,所述携带改良目标性状基因的水稻品种为携带改良目标性状基因的优良恢复系或常规稻或地方品种;
S2、将F1代种子分成两份,一份种植到田间,一份保存好留待下一季使用,以待改良的水稻保持系B为母本,选择田间性状表现较好,杂种优势强的F1代组合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获得BC1F1种子;
S3、将步骤S2中用作杂交的F1代组合的保存备份种子种植到田间,然后以待改良的水稻保持系B的配套不育系A为母本,以所述F1代组合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获得AF1代种子;
S4、将步骤S2中获得的BC1F1种子种植到田间,成熟后混收,获得BC1F2种子;
S5、将步骤S3获得的AF1种子种植到田间,挑选可育的、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混收获得AF2种子;
S6、将步骤S4获得的BC1F2种子浸种催芽,种植8千-1万株在秧盘内,单苗种植,用营养液或育秧基质培养,或摆放在秧田中培养,待秧苗生长出3片叶子后取样抽提DNA,用主效恢复基因Rf03、Rf04以及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的连锁标记或基因标记对所有单株进行检测,筛选出携带Rf03、Rf04无恢基因型,但携带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等位基因型的单株,并种植到大田,成熟后挑选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分单株收获BC1F3种子,同时编号取叶片抽提DNA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
S7、将S5的AF2种子种植到田间,种植量为3千-4千株,单苗种植,抽穗后10天观察育性,挑选出不育、分蘖多的单株,编号取叶片抽提DNA进行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的连锁标记或基因标记筛选,保留携带纯合等位基因型的单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割去已抽出的穗子,挖出稻蔸培养备用;
S8、将中选BC1F3单株按步骤S6的编号顺序种植成小区,并将步骤S6获得的单株测序结果与步骤S7获得的不育株稻蔸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与不同不育株遗传距离最接近的BC1F3单株,然后在成熟期根据综合性状表现,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留种,获得BC1F4种子,同时割去成熟分蘖,挖出稻蔸培养备用;
S9、以步骤S7获得的不育株稻蔸为母本,并以根据步骤S8中的基因组分析结果筛选出的与其遗传距离最接近的BC1F3单株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获得A2F1种子;
S10、将步骤S9中同一杂交组合的A2F1种植成小区,抽穗其套袋,抽穗后10天观察育性,剔除不育不彻底组合对应的BC1F3单株,其余组合的A2F1小区割蔸,留侧生分蘖萌发新的穗子,与对应的BC1F4小区大量杂交,获得A3F1种子,所述A3F1种子即为培育得到的保持系,同时从对应的BC1F4小区中选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留种,并种植成BC1F5小区,所得BC1F5即为培育所得的不育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稻基因组分析技术快速选育三系水稻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改良目标性状是母本B所没有的待改良的优良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稻基因组分析技术快速选育三系水稻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携带改良目标性状基因的水稻品种包括黄广油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水稻基因组分析技术快速选育三系水稻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水稻保持系B包括三系水稻保持系广8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31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