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向钙网蛋白的纳米抗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95722.0 | 申请日: | 202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5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杰;王继刚;郑六海;杨传彬;袁吉民;陈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07K16/18 | 分类号: | C07K16/18;C07K19/00;C12N15/13;C12N5/10;A61K49/00;A61K39/00;A61P35/00;G01N33/68;G01N33/574 |
代理公司: | 深圳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31 | 代理人: | 仉玉新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蛋白 纳米 抗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钙网蛋白的纳米抗体及其应用,所述靶向钙网蛋白的纳米抗体的氨基酸序列的互补决定区为如SEQ ID NO:2所示的CDR1、如SEQ ID NO:4所示的CDR2、如SEQ ID NO:6所示的CDR3;或如SEQ ID NO:9所示的CDR1、如SEQ ID NO:11所示的CDR2、如SEQ ID NO:13所示的CDR3。本发明的204和215纳米抗体,通过与CRT结合情况的验证,显示了其与CRT蛋白具有很强的结合力,而且与CRT蛋白的亲和力均在纳摩尔水平,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且该纳米抗体更好的组织穿透性,可以使用大肠杆菌系统进行表达纯化,制备成本极大地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靶向钙网蛋白的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多个靶向实体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s)的单克隆抗体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经典的该类单克隆抗体如EGFR抗体、Her2抗体以及VEGF抗体在相应分子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肺癌、头颈部肿瘤、胃癌、胶质瘤、卵巢癌、宫颈癌、肾癌以及乳腺癌等肿瘤治疗中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基于上述单克隆抗体的衍生药物如双特异抗体(bispecfic antibody)、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conjugates, ADC)以及嵌合型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均有在临床试验各阶段进行尝试,其中Her2抗体偶联药物T-DXd(trastuzmab deruxtecan)已经被批准用于胃癌的治疗。但是绝大部分肿瘤相关抗原均在部分正常组织适量表达,上述药物(单克隆抗体或衍生药物)均存在靶向表达该分子的正常组织而诱发的非肿瘤相关靶向效应从而产生副作用(on-target off-tumor adverse effects),如EGFR/CD3双特异性抗体对表达EGFR的正常组织产生严重的损害作用,HER2/CD3双特异性抗体也存在相同问题,多种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疗法如(gp-100 CAR T, CMA CAR-T等)存在对表达相应分子的正常组织攻击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极大的限制了如上药物的临床应用。
虽然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s, TSAs)被认为是由于肿瘤细胞内基因突变、重排或者病毒感染而产生的一类新抗原,其可由肿瘤细胞通过MHCI类分子递呈到细胞表面而被免疫系统识别,但是筛选可作为药物靶点的TSA(tumor specificantigen,肿瘤特异性抗原)以及有效的筛选方法均限制了靶向TSA的药物发展,肿瘤细胞具有大量的突变,但是仅仅极少一部分能够满足抗原特性来作为药物靶点;而且肿瘤强烈的异质性和患者明显的个体差异,均使得靶向TSA或者通过TSA制备肿瘤疫苗具有极大的挑战。因此,发展新的靶向药物策略并开发相对广谱适用的靶向药物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一种免疫相关的调控性死亡模式,其可以激发而非抑制机体T细胞针对正在发生死亡的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其主要特征是引起癌细胞大量转位或释放免疫刺激分子,也即发生肿瘤细胞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反应,目前研究已发现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adriamycin)、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s)、表阿霉素(epirubicin)、米托葱醌(mitoxantrone,MTX)和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P)等)、光热治疗(photothermaltherapy,PTT)、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放疗等肿瘤治疗方法均可诱导ICD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57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