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及其制作与操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94806.2 | 申请日: | 202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8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彦波;傅玲琳;周瑾茹;郑磊;李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3/58;G01N33/68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黎双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操控 芯片 及其 制作 方法 | ||
1.一种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
包括相互叠合的第一载体与第二载体,第二载体位于第一载体的上表面;第一载体设有生成区与监测区;生成区包括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以及微腔室;监测区包括多条平行的第三微流道;
第二载体设有与第二微流道进口相对的通孔,第一微流道贯穿微腔室后与第二微流道连接,第一微流道与第二微流道汇合后与每一第三微流道的进口连接;第一微流道的进口为第一进样口,第二微流道的进口为第二进样口;第三微流道的出口为出样口;近红外光可操纵液滴在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以及第三微流道内移动;
操控芯片的制作与操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仿生超浸润界面材质的第一载体;
S2:在第一载体的下表面粘贴多个相互间隔的微腔室,每一微腔室为上下叠加的多层薄膜,薄膜孔径为3~5μm,薄膜材质为聚碳酸酯;
S3:在第一载体的下表面粘贴绘制有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以及多个第三微流道图案的掩膜,第一微流道贯穿每一微腔室后与第二微流道连接,第一微流道与第二微流道汇合后与每一第三微流道的进口连接;
S4:制作PDMS材质的第二载体,并在第二载体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通孔;
S5:将第二载体放置在第一载体的上表面,并使第二载体的通孔正对第二微流道的进口;
S6:在第一微流道的第一进样口加入食物样品的液滴,从第一载体下表面向上照射近红外光,近红外光沿掩膜图案设置的微流道移动驱动液滴沿微流道方向移动,不再照射近红外光时,液滴固定在微流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第一载体的材质为仿生超浸润界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第三微流道均为第一载体下表面绘制的掩膜图案;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第三微流道为第一载体的透光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微腔室的数量为多个,每一微腔室均包括上下叠加的多层薄膜,相邻薄膜之间通过粘合剂粘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薄膜的材质为聚碳酸酯,孔径为3~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第二载体设有凹槽,通孔设置于凹槽底部,凹槽内填充油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第二载体的材质为PDM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近红外的液滴操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操控芯片的制作与操控方法中,步骤S1中的第一载体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1:在乙醇中分散SiO 2 纳米粒子,在超声作用下将其与ETPTA树脂混合,将混合溶液置于烘箱内,在60℃下烘烤24h去除乙醇,得到分散SiO 2 的ETPTA溶液;
S12:将2mg/mL GO-NIPAM水凝胶溶液匀速通入分散SiO 2 的ETPTA溶液,经过紫外光照射聚合和乙醇洗涤,获得仿生超浸润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480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